略說: 甲金文象一隻蟋蟀,到了秋天,啾啾鳴叫,故用來表示秋季(郭沫若)。竹簡、小篆改為從「
禾」,表示到了秋天,百穀成熟,是收穫的季節。
63 字
詳解: 甲金文象一隻蟋蟀。牠們在秋季鳴叫,聲啾啾。因此,用蟋蟀之形來表示秋天(郭沫若),蟋蟀鳴叫的季節,就是秋季。郭沫若又指出古幽州人稱「蟋蟀」為「趨織」,北京人稱之為「趨趨」,皆由啾啾之聲轉變而得。
「蟋蟀」又名「促織」、「蜻蛚」,是一種秋蟲。《文選.潘安仁〈秋興賦〉》:「熠燿粲於階闥兮,蟋蟀鳴乎軒屏」,李善注:「蟋蟀,秋蟲。」「秋蟲」即秋季夜晚鳴叫的蟲。杜甫〈除架詩〉:「秋蟲聲不去,暮雀意何如。」
《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屈萬里認為其中所言皆指蟋蟀(見《詩經詮釋》,頁266)。《呂氏春秋.季夏紀》:「涼風始至,蟋蟀居宇。」高誘注:「夏至後四十六日立秋節,故曰:『涼風始至』。蟋蟀,蜻蛚,《爾雅》謂之暴陰氣應,故居宇,鳴以促織。」《文選.謝惠連〈搗衣〉》李善注引《論衡》:「夏末寒,蜻蛚鳴,將感陰氣也。」《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蟋蟀竢秋唫,蜉蝤出以隂。」意謂蟋蟀至深秋而閉口,蜉蝣朝生而夕死。
秋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三季。我國指立秋到立冬之間的一段時間,約為公曆8月8日至11月7日,大體相當於農曆的7月至9月,氣象學上以9至11月為秋。西方各國以秋分到冬至為秋,約當公曆9月23日至12月21日(谷衍奎)。
秋天又是禾穀成熟,收成的時節,故竹簡、小篆從「
禾」。《說文》:「秌(秋),禾穀孰也。从禾,𪚰省聲。𪛁(𥤚),籒文不省。」段玉裁注:「其時萬物皆老,而莫貴於禾穀,故从禾。」
甲金文和戰國竹簡「
秋」表示秋季,《屯南》620:「今秋受年,吉。」意指這個秋天豐收,吉利。鄭太子之孫與兵壺:「春秋歲嘗」。「
歲」、「
嘗」皆是祭名。歲祭一年舉行一次,「
嘗」是秋季的祭祀。「春秋歲嘗」泛指一年和四季舉行的祭祀。《上博竹書六.用曰》簡10:「春秋還轉」,意謂春、秋循環更替。
戰國竹簡「
秋」字與「
春」字結合,組成「春秋」一詞,「春秋」本是季節名,後用作時代名,指東周的前半期,這個時代名取名於孔子整理的魯國史書(書名《春秋》),《郭店簡.六德》簡25:「雚(觀)者(諸)《易》、《春秋》,則亦在矣。」意謂讀《易》和《春秋》,其中有記載(劉釗)。
899 字
相關漢字: 禾,
歲,
嘗,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