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7
(14)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8 AA A6
大五碼 BB77 
倉頡碼 卜口弓戈月 
Matthews 5567 
漢語大字典 (一版)3980;(二版)4241  
康熙字典 1092 
Unicode U+8AA6
GB2312  
四角號碼 0762.7 
頻序 A/B 2764  2452 
頻次 A/B 148  92 
普通話 sng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2/2
其他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諷也。从言,甬聲。〔似用切〕 (51 / 46)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344 似用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帶有節律的背誦。
21 字

 詳解: 從「」,「」聲。本義是帶有節律的背誦。《說文》:「誦,諷也。从言,甬聲。」《說文》以「」、「」互訓,但兩者的本義其實有區別。《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賈公彥疏:「此亦皆背文,但諷是直言之,無吟詠,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為異。」「」的特點在於朗讀時帶有節律,「誦詩」、「朗誦」、「吟誦」等的「」用的都是本義。例子如《論語.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左傳.襄公四年》:「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於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和「」同樣引申泛指朗讀、誦讀,故兩者又能通用,甚至連用。《詩.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馬瑞辰傳箋:「誦與諷對文則異,散文則通。」「」表示朗讀義的例子如《韓非子.姦刼弒臣》:「且夫世之愚學,皆不知治亂之情,讘𧧵多誦先古之書,以亂當世之治。」「諷誦」連用的例子如《史記.滑稽列傳》:「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漢書.藝文志》:「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

  「」又表示陳述、述說。《廣雅.釋詁四》:「誦,言也。」如《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文選.王元長〈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斯路何階?人誰或可?進謀誦志,以沃朕心。」李周翰注:「誰人或堪為此事誦述也。」唐代韓愈〈答陳生書〉:「聊為足下誦其所聞。」

  「」通作「」,表示頌揚、稱許。如《大戴禮記.保傅》:「號呼歌謠聲音不中律,宴樂雅誦迭樂序,凡此其屬詔工之任也。」孔廣森補注:「古以誦為頌字。」《史記.秦始皇本紀》:「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表垂于常式。」《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聖主獨行於深宮,得則天下稱誦之,失則天下咸言之。」

  「」亦通作「」,表示公開宣布或說明。如《漢書.高后紀》:「平陽侯馳語太尉勃,勃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顏師古注引鄧展曰:「誦言,公言也。」《史記.呂太后本紀》作「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又如《續資治通鑒.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於公座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
952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47 p163
誦經,誦讀,誦習
p165 p344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7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過目成, 口心惟, 家弦戶, 春夏弦, 傳一時… (5/40)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n. poem
v. recite, read aloud; extol; satirize
瀏覽次數: 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