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8
(14)
異讀破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8 81 9E
大五碼 BB44 
倉頡碼 日弓尸十 
Matthews 7142 
漢語大字典 (一版)4294  
康熙字典 896 
Unicode U+805E
GB2312  
四角號碼 7740.1 
頻序 A/B 1166  946 
頻次 A/B 1440  835 
普通話 wn  wn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12/33
(部件樹)
其他: ,,
甲骨
字例: 16/17
(部件樹)
其他: ,
簡帛文字
字例: 27/42
其他
字例: 15/15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知聞也。从耳,門聲。〔無分切〕䎽,古文从昏。 (250 / 250) 𦖞 𦖫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109 無分
395 亡運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骨文象人以手掩口,聳耳以聽之形,會聽聞之意。(于省吾)戰國時期出現形聲字,或從「」,「」聲,與《說文》古文相合;或從「」,「」聲的字形,屬於秦系文字,沿用至今。
85 字

 詳解: 甲骨文象人以手掩口,聳耳以聽之形,會聽聞之意。(于省吾)部分字形「」旁或「」旁有兩點,一說用來表示將入耳之聲音。(張世超等)金文的耳形脫離了人形,兩點演變為像「」或「」,人的腳下加上「」形(後又訛為「」形)。戰國時期出現形聲字,或從「」,「」聲,與《說文》古文相合;或從「」,「」聲的字形,屬於秦系文字,沿用至今。《說文》:「聞,知聞也。从耳,門聲。䎽,古文从昏。」

  甲骨文表示知聞,如《合集》2422:「匕(妣)己聞。」「匕(妣)己弗聞。」貞問商王先妣有沒有聽到。「」引申表示消息。如《合集》6077:「𢀛方亡聞。」指𢀛方沒有消息。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聽聞,如盂鼎「我聞殷述(墜)令(命)」、中山王鼎「寡人聞之」。又表示聲音、聲名傳揚,如䣄王子鐘;「其音悠悠,聞于四方。」王孫誥鐘:「肅折壯武,聞于四國。」

  「」讀為「」,「」、「」同源,欲聞則問,既問則聞,王念孫言:「『聞』即『問』字也,言不問,則所知之事少也」金文裡表示朝問、聘問,如陳侯因[次月]錞「朝聞(問)者(諸)侯」。「」也假借為昏庸之「」,如毛公鼎:「余非庸又聞(昏),女(汝)母(毋)敢妄(荒)寍(寧)。」又假借為「」,如善夫克盨:「隹(唯)用獻于師尹、倗(朋)友、聞(婚)遘(媾)。」「婚媾」即姻親之義。

  文獻裡「」用本義的例子很多,如《尚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上博竹書五.君子為禮》簡3:「[虍壬](吾)新(親)𦖞(聞)言於夫子。」

  「」表示消息、見聞。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9:「古(故)君子多𦖞(聞),齊而守之。」今本《禮記.緇衣》作「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

  「」也表示被聽到,即有名、聞名。如《郭店簡.語叢四》簡24:「唯(雖)㦷(勇)力聞於邦不女(如)材。」《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

  「」表示傳播、傳揚。如《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毛傳:「言身隱而名著也。」《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

  「」表示嗅。如《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論衡.四諱》:「故鼻聞臭,口食腐,心損口惡,霍亂嘔吐。」
949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130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聞」的異讀字

p15 p136
新聞,聞名,聞知,聞所未聞
p130 p108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p15 p136
聞人
p130 p109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9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喜縣, 徐 (2/2)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不求達, 不不問, 充耳不, 朝夕死, 沒沒無 (5/346)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n. reputation; notoriety; news; story
v. hear; smell; make known; state
瀏覽次數: 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