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蚩 |
|
UTF-8 | E8 9A A9 |
---|---|
大五碼 | B045 |
倉頡碼 | 山一中戈 |
Matthews | 1018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841;(二版)3034 |
康熙字典 | 1006 |
Unicode | U+86A9 | |
---|---|---|
GB2312 | 8231 | |
四角號碼 | 2213.6 | |
頻序 A/B | 6215 | 3332 |
頻次 A/B | 3 | 28 |
普通話 |
ch![]()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蚩 | 蟲也。从虫,之聲。〔赤之切〕 (280 / 281) | 虫 | 𧉌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從「䖵」,「寺」聲。戰國楚系文字從「虫」,「之」聲,小篆同。「蚩」是蟲名,引申為無知、痴愚。 48 字 詳解: 金文從「䖵」,「寺」聲。戰國楚系文字從「虫」,「之」聲,小篆同。「蚩」是蟲名。《說文》:「蚩,蟲也。从虫,之聲。」引申為無知、痴愚。《釋名.釋姿容》:「蚩,癡也。」如《詩.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朱熹集傳:「蚩蚩,無知之貌。」《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帝笑曰:『兒大黠,宗室無蚩者。』」 「蚩」也表示醜陋、醜惡。如《文選.陸士衡〈文賦〉》:「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劉良注:「妍,美;蚩,惡也。」《後漢書.文苑列傳》:「榮納由於閃揄,孰知辨其蚩妍。」此義後作「媸」。 「蚩」表示輕侮。《廣雅.釋詁三》:「蚩,輕也。」如《文選.張平子〈西京賦〉》:「鬻良雜苦,蚩眩邊鄙。」李善注引《蒼頡篇》曰:「蚩,侮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他日與蒙會,又蚩辱之。」 「蚩」通「嗤」,表示譏笑。《玉篇.虫部》:「蚩,笑也。」如《文選.阮嗣宗〈詠懷詩〉》:「乃悞羨門子,噭噭今自蚩。」《後漢書.馬融列傳上》:「昔毛遂廝養,為眾所蚩,終以一言,克定從要。」 「蚩尤」是傳說中九黎族的首領。戰國魚顛匕已提到「[寺䖵]蚘」,讀為「蚩尤」。《上博竹書五.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簡7:「蚩蚘[作又](作)兵……」相傳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為黃帝所敗。《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早期文獻中,除了與黃帝相爭外,蚩尤也常以戰神的姿態出現。(參袁珂)他製造了各種兵器,《管子.地數》:「脩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死後被立祠拜祭。如《史記.高祖本紀》:「(劉季)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漢書.郊祀志》:「後四歲,天下已定……令祝立蚩尤之祠於長安。」《述異記.卷上》:「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鬭,以角觝人,人不能向。」 886 字 相關漢字: 䖵,寺,虫,之,媸,嗤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23 | 周p152 | ||||
李p266 | 何p164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一種蟲;古姓氏;嘲笑,通嗤;欺侮;痴笨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蚩」字下錄有5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妍蚩好惡, 蚩蚩之氓 | (2/2)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ignorant,stupid; rude, rustic |
n. | a worm; a surname |
v. | to despise |

瀏覽次數: 5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