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財政預算蕭規曹隨 未能因時制宜 (信報2021年3月12日)
是年度《財政預算案》萬眾矚目,期望亦高,卻乏善足陳,癥結是欠缺視野,蕭規曹隨,未能透視瘟疫過後,作更好綢繆,為復原鋪路,也偏離一貫之穩健理財。疫苗已經面世,抗疫已露曙光,財政預算應放眼復原,帶領香港走出衰退失業困局,讓經濟步入新常態,發揮中外樞紐、左右逢源之優勢。教人失望者,是雷聲大雨點小,予人欠自 ...
|
|
|
|
疫下夕陽紅 (信報2021年3月8日)
轉眼間,新冠疫情已綿延一年有餘,長者的感染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成為疫情中風險最高的族群。我們很容易想當然地以為,疫情之中的長者或面臨更嚴峻的心理適應壓力。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長壽研究中心創始負責人勞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教授主持的一項研究就顛覆了我 ...
|
|
|
|
藝術科技融入生活 培育人才提升素養 (信報2021年2月26日)
疫情雖令經濟及社交活動無法正常運作,但科技應用卻成為催化劑,促進各行各業的科技轉型,大眾因而接觸更多不同的新科技。政府已把藝術科技納入為文化推廣的重點,更提出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邀請相關界別代表和非政府組織,一起制定發展藝術科技的策略,可說是香港藝術科技發展的嶄新里程。 除了政策支援外,我認為加強本 ...
|
|
|
|
疫苗猶豫面面觀 (信報2021年2月9日)
從公共衞生的角度,疫苗是防治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疫苗有效的原因在於「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當總體人群中有足夠的人數通過接種疫苗獲得免疫力後,就能打斷疾病的傳播鏈,同時保護那些無法接種疫苗的脆弱人群。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各國快馬加鞭地研發疫苗。正如一眾頂尖學者在《 ...
|
|
|
|
|
抗疫因時制宜 得失一念之差 (信報2021年2月1日)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經年,環球超過一億人感染,逾220多萬人病歿。經濟下滑,乃二戰後最嚴重衰退。各國全力抗疫,檢測及追蹤接觸者,切斷傳播鏈;更不惜對外封關,對內限制社交聚會,控制瘟疫蔓延;也取採赤字預算,救濟失業,援助百業,減輕經濟壓力。 儘管政府全力以赴,民眾各有所求,難免吹毛求疵。即使抗疫出色, ...
|
|
|
|
恒生指數何必隨波逐流 (信報2021年1月19日)
紐約、倫敦、香港、東京、新加坡是公推之五大國際金融中心,其股市名列前茅,而旗艦指標,皆是獨立機構編製之「大市指數」(Market Index),而非投資銀行之「基金指數」(Portfolio Index)。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倫敦富時指 ...
|
|
|
|
股市沒全能指數 只有務實指數 (信報2021年1月11日)
香港恒生指數(Hang Seng Index)家傳戶曉,是本地股市之老牌指數,與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及倫敦富時100指數(Financial Times Stock Exchange 100 Index)齊名。據上年底傳媒報道(參考202 ...
|
|
|
|
《施政報告》民生政策欠佳 是跨政治板塊的共識 (明報2021年1月5日)
有別於過往在10月發表《施政報告》的安排,2020年,特首林鄭月娥以北上爭取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為由,押後至11月才發表這年施政報告,因此引來社會各界注目,期望能有亮眼優惠政策,或是替香港指出清晰明確的發展方向。然而,根據香港亞太研究所在2020年12月進行的民意調查(註),香港市民對2020年施政報告再次失望,61.1%不滿意這年施政報告,只有10.5%表示滿意,28.3%表示「普通」,甚有高期望換來大失望的情况。和2019年施政報告一樣,社會對其評價不佳,當年的相關比例是59.3%(不滿意)、11.3%(滿意)和29.4%(「普通」)。對比2018年,更突顯市民對特區施政不滿的不斷增加,當時市民對施政報告評價尚可,不滿只有29.3%,小於表示滿意(36.5%)和「普通」(34.2%)的比例。
|
|
|
|
|
社會對港深合作意見分歧 實際利益考量超政治 (明報2020年12月15日)
近年深圳經濟高速發展,GDP已經超越香港。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強調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和深圳各有優勢,合作空間龐大,可以互補不足,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打造「雙城經濟」,達至互惠共贏;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部分地方,讓香港有企業落戶深圳科創園區等政策深化合作,加強港深合作應是勢在必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