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金文、小篆從「
言」,「
甚」聲。本義是忠誠、誠信。後又引申解作相信。
33 字
詳解: 金文、小篆從「
言」,「
甚」聲。本義是忠誠、誠信。《廣雅》:「諶,誠也。」郭璞注引《方言》:「燕岱東齊曰『諶』。」即以「
諶」字表示「誠信」是古代中原地區的用語。《詩經.大雅.蕩》:「天生烝民,其命匪諶。」毛亨注:「諶,誠。」鄭玄箋:「天生之此眾民,其教道之,非當以誠信使之忠厚乎?今則不然。」「
烝」解為眾;詩句指上天生養眾百姓,但其所行政令卻沒有誠信。《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天高聽下,靈威棐諶。」「棐諶」即輔助誠信的人;意指上天雖高,仍會聽取下情;神靈的威力,輔助有誠信的人。由此義引申為相信。《爾雅》:「諶,信也。」《尚書.君奭》:「天命不易,天難諶。」孔安國注:「天命不易,天難信。」即是指上天的意志是很難知道的,上天是難以相信的。
後來「
諶」字又用作副詞,相當於誠然、確實。《楚辭.哀郢》:「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王逸注:「諶,誠也。」意謂小人都諂媚奉承,討君主的歡心,君主確實很柔弱,所以很難堅持自己的立場。
金文用作人名,諶鼎:「諶其萬年眉壽。」「眉壽」即長壽;全句指諶萬壽無彊,得盡天年。
漢帛書通作「
勘」字,比較、考核之意。《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95-96行:「不險則不可平,不諶(勘)則不可正。」意謂不嚴明法度,人民則不可以治理;不勘正其名份,則不能正其尊卑。又以「
諶」為「
勘」,解作征伐。《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08行:「凡諶(戡)之極,在刑與德。」意指征伐的準則,是刑罰與德賞並行。
「
諶」與「
忱」通,都是誠信、忠誠之義。班固〈幽通賦〉:「觀天罔之紘覆兮,實棐諶而相訓。」李善注:「諶與忱古字通也。」「紘覆」即覆蓋;意指上天布下的羅網覆蓋着人,其實是為了輔助有誠信的人和教化人。《說文》:「諶,誠諦也。从言,甚聲。《詩》曰:『天難諶斯。』」今本《詩經》寫作「天難忱斯」。
「
諶」又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五》:「諶氏,《姓苑》陶侃母諶氏。今南昌多此姓。望出豫章。」陶侃是陶淵明的祖父。「
諶」姓現在較為罕見,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和臺灣,較著名的有中國羽毛球國家隊運動員諶龍。
878 字
相關漢字: 言,
甚,
烝,
勘,
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