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卲 |
|
UTF-8 | E5 8D B2 |
---|---|
大五碼 | CA73 |
倉頡碼 | 尸口尸中 |
Matthews | 5688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313;(二版)345 |
康熙字典 | 87 |
Unicode | U+5372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1762.0 | |
頻序 A/B | 0 | 5422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sho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卲 | 高也。从卩,召聲。〔實照切〕 (187 / 184) | 卩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卲」字甲骨文從「刀」從「卩」,構形初義不明。金文從「卩」,「召」聲,本義疑為高。 41 字 詳解: 「卲」字甲骨文從「刀」從「卩」,構形初義不明。金文從「卩」,「召」聲,本義疑為高,《說文》:「卲,高也。从卪,召聲。」 金文從「卩」,「召」聲,相當於後世典籍的「昭」字,𠫑羌鐘「卲」字從「日」從「召」從「卩」,可視為「卲」字變為「昭」字的過渡(郭沫若)。 甲骨文用作祭名,或祭所之名。金文表示彰明、顯揚,典籍作「昭」,𠫑羌鐘:「令(命)于晉公,卲(昭)于天子,用明則之于銘。」《左傳.定公四年》:「以昭周公之明德」。又用作周天子的稱號,典籍作「昭王」,牆盤:「宏魯卲(昭)王」。又表示明,「卲(昭)告」即明告,沈子它簋:「卲(昭)告朕吾考」。《尚書.湯誓》:「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292 字 相關漢字: 刀,卩,召,昭,日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25 | 周p18 | |||||
李p10 | 何p17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同「劭」字 |
成語彙輯 | ||
---|---|---|
年高德卲 | (1/1)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eminent; excellent; admirable; lofty |
v. | to announce; to make public; to exhort |
瀏覽次數: 2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