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 |
|
UTF-8 | E5 BE B7 |
---|---|
大五碼 | BC77 |
倉頡碼 | 竹人十田心 |
Matthews | 6162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841;(二版)904 |
康熙字典 | 299 |
Unicode | U+5FB7 | |
---|---|---|
GB2312 | 2134 | |
四角號碼 | 2423.6 | |
頻序 A/B | 502 | 678 |
頻次 A/B | 5159 | 1483 |
普通話 | d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德 | 升也。从彳,悳聲。〔多則切〕 (43 / 37) | 彳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從「彳」,「直」亦聲,金文改從「惪」亦聲。「彳」象道路,可能是強調正道、得道之意。全字表示人在路上行走,目光直望向前,意會人的行為正直。本義是道德。 77 字 詳解: 甲骨文從「彳」,「直」亦聲,金文改從「惪」亦聲。「彳」象道路,可能是強調正道、得道之意。全字表示人在路上行走,目光直望向前,意會人的行為正直。本義是道德。甲骨文或不從「彳」而從「亍」或從「行」,表示道路之意同。金文所從的「惪」的「心」旁中間或加一點,變為從「直」從「悤」,「悤」象人心通徹、聰明,以表有德者多為聰明敏慧之人,「德」字的心性意義和處境意義益顯。 甲骨文通作「陟」,表示前進,《合集》559正:「王陟土方」,表示王前往土方。 金文多表示道德、德行,史牆盤:「上帝降懿德大甹(屏)」,意謂上帝降下美德、護佑。井人鐘:「穆穆秉德」,意指莊重肅穆地秉持德行。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表示道德,《清華簡二.繫年》簡41-42:「晉文公思齊及宋之德,乃及秦師圍曹及五鹿,伐衛以脫齊之戍及宋之圍。」大意是說晉文公考慮到齊國、宋國的德行,所以幫助二國解圍脫困。 《說文》:「德,升也。从彳,悳聲。」段玉裁注:「升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德訓登者。《公羊傳》:『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德也。登德雙聲。」 此外,德字又可寫作「惪」,參見「惪」。另參見「道」、「哲」。 557 字 相關漢字: 彳,直,惪,亍,行,心,悤,陟,道,哲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18 | 周p53 | |||||
李p317 | 何p131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德」字下錄有19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順德府, 順德守禦百戶所, 懷德縣, 建德縣, 旌德縣… | (5/43)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一心一德, 三從四德, 二三其德, 以德報怨, 以怨報德… | (5/323)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敗, 品, 報, 背, 慚, 昭, 才, 諔, 度, 道, 孚, 婦, 行, 口, 仁, 醫, 懿, 以, 賢, 鬻, 缺, 侔, 懋, 三, 腥, 聖, 盛, 劭, 淑, 蓀, 棠, 峻, 卒, 滋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virtue; moral excellence, morals, moral character; goodness; conduct, behaviour; energy, power; kindness; favour; ; (Chinese name for) Germany |
瀏覽次數: 10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