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6 A3 84 |
---|---|
大五碼 | B1F3 |
倉頡碼 | 卜戈廿木 |
Matthews | 55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237;(二版)1327 |
康熙字典 | 459 |
Unicode | U+68C4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0090.4 | |
頻序 A/B | 1573 | 1420 |
頻次 A/B | 779 | 387 |
普通話 |
q![]()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棄 | 捐也。从廾推𠦒棄之,从𠫓。𠫓,逆子也。【臣鉉等曰:𠫓,他忽切。】〔詰利切〕弃,古文棄。𠆉,籀文棄。 (83 / 78) | 𠦒 | 弃 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從倒「子」從「其」從「廾」,象雙手持簸箕把嬰孩扔掉,本義是抛棄嬰兒,引申為抛棄。 43 字 詳解: 有時嬰孩旁有數點,一說象羊水,或認為象掃除的垃圾、塵土。古人生孩子後因迷信或生活困難等原因棄而不育的情況比較多,傳說中,周代的始祖后稷,出生後曾被遺棄,因而名叫「棄」(裘錫圭)。《說文》:「棄,捐也。从廾推𠦒棄之,从𠫓。𠫓,逆子也。弃,古文棄。棄,籒文棄。」金文稍變為從「廾」(雙手)從「其」之訛形從倒「子」,意義相同。《康熙字典》「棄」之下甚至記錄有古文的「𨓋」字,即從「廾」從倒「子」從「辵」,此中,從「辵」可能指把嬰孩往遠處抛棄之,其懾人處,幾可與希臘神話 Oedipus 相表裡。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表示抛棄,中山王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棄群臣」,意指先父成王逝世,很早就抛棄群臣。 戰國竹簡表示抛棄,《郭店簡.老子甲》簡1:「絕智(知)棄卞(辯),民利百伓(倍)。絕巧棄利,盜惻(賊)亡(無)又(有)。絕偽棄慮,民复(復)季子。」意謂斷絕智謀、抛棄巧辯,民眾就會獲得百倍的利益。斷絕機巧,抛棄利欲,就不會有盜賊。斷絕故意的做作,抛棄有謀劃的思慮,民眾就會復歸嬰兒似的精神狀態(劉釗)。《上博竹書六.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簡7:「王曰:『不穀以笑陳公,氏(是)言棄之。含(今)日陳公事不穀,必以氏(是)心。」大意是說莊王對陳公說:我曾取笑陳公,這些是抛棄之言,今日陳公為我辦事,必有嫌棄之心。《清華簡二.繫年》簡3-4:「宣王是始棄帝𢼎(籍)弗畋(田)」,意謂宣王放棄籍田而不重視耕作。「籍田」指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國語.周語上》:「宣王即位,不籍千畝。」韋昭注:「自厲王之流,籍田禮廢,宣王即位,不復遵古也。」 674 字 相關漢字: 子,其,廾,𨓋,辵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20 | 周p78 | ||||
李p238 | 何p13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棄」字下錄有17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前功盡棄, 始亂終棄, 棄暗投明, 棄甲曳兵, 棄舊圖新… | (5/211)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敝, 擯, 不, 丙, 屏, 摒, 暴, 背, 前, 丟, 廢, 放, 捐, 曳, 厭, 嫌, 嬰, 盔, 拋, 撇, 屣, 捨, 唾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reject, discard, throw away; abolish; abandon, distinguish; betray |
瀏覽次數: 8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