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從「
邑」,「
咅」聲。「
部」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境內。
26 字
詳解: 從「
邑」,「
咅」聲。「
部」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境內。《說文》:「部,天水狄部。从邑,咅聲。」段玉裁注:「〈地理志〉天水無狄部。未詳。顧氏祖禹曰:『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
「
部」表示軍隊編制單位。如《墨子.號令》:「城上吏卒養皆為舍道內,各當其隔部,養什二人。」孫詒讓閒詁:「《太白陰經》:『司馬穰苴云:五人為伍,二伍為部。』部,隊也。」後泛指軍隊。如《文選.楊子雲〈羽獵賦〉》:「移圍徙陣,浸淫蹴部。」李善注:「部,軍之部伍也。」《後漢書.董卓列傳》:「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并其眾,卓兵士大盛。」
「
部」引申表示統率、總領。如《史記.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漢書.武帝紀》:「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引申表示治理、管轄。如《鶡冠子.天則》:「列地而守之,分民而部之。」
「
部」也是古代的行政區域單位。如《管子.乘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河東二十八縣,分為兩部。」
「
部」表示官署、部門。如《後漢書.馬融傳》:「太后崩,安帝親政,召還郎署,復在講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還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又如唐代開始設有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
部」表示安排、部置。如《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陳)豨報。」《新序.善謀下》:「於是,漢王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
部」表示部落。《後漢書.南匈奴傳》:「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晉書.慕容廆載記》:「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
「
部」表示門類、類別,多用於書籍。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分別部居,不相雜廁。」《晉書.李充傳》:「于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為四部,甚有修貫,秘閣以為永制。」後亦以「
部」借指書籍。如《顏氏家訓.治家》:「借人典籍,皆須愛護。……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秩,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汙,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
「
部」和「
剖」同源,也有剖分的意思。《玉篇》:「部,判分也。」剖分以後的各部份稱為「
部」。因此,「
部」可表示按一定準則或標準把整體劃分成小的類別。例如古代的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軍隊編制單位、行政區域單位等義項皆源於此。
「
部」還可作量詞。如《世說新語.棲逸》:「聞上[口酋]然有聲,如數部鼓吹,林谷傳響。」《水滸傳》第13回:「楊志看那人時,身材七尺以上長短,面圓耳大,唇闊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鬚,威風凜凜,相貌堂堂。」
1111 字
相關漢字: 邑,
咅,
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