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10
(17)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8 AC A0
大五碼 C1C1 
倉頡碼 卜口月人山 
Matthews 7290 
漢語大字典 (一版)  
康熙字典 1104 
Unicode U+8B20
GB2312  
四角號碼 0767.2 
頻序 A/B 2491  2255 
頻次 A/B 219  120 
普通話 yo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1/1
其他
字例: 2/2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徒歌。从言、肉。〔余招切〕 (52 / 47)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148 餘昭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從「」,「」聲。「」和「」是異體,後來「」通行而不用「」。本義是無音樂伴奏的徒口清唱。
49 字

 詳解: 從「」,「」聲。「」和「」是異體,後來「」通行而不用「」。《說文》:「䚻,徒歌。从言、肉。」《爾雅.釋樂》:「徒歌謂之謠。」所謂「徒歌」,指的是「清唱」。《玉篇.言部》:「謠,獨歌也」,其義亦同。

  在古代,「」與「」是有分別的。如《詩.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毛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可見,有音樂伴奏的歌詠是「」,而沒有音樂伴奏的徒口清唱才是「」。

  「」本與「」不同,但後來「」可泛指歌謠,即民歌、民謠、童謠等的統稱。如《國語.晉語》:「風聽臚言於市,辨祅祥於謠。」「臚言」即流言,「祅祥」表示吉凶。《宋書.後廢帝本紀》:「可遣大使分行四方,觀採風謠,問其疾苦。」唐代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之二:「喧喧道路多歌謠,河北將軍盡入朝。」

  「」又表示沒有根據的傳聞、憑空捏造的話。如《楚辭.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洪興祖補注:「言眾女競為謠言,以譖愬我。」「謠諑」即造謠誹謗。《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稍遷冀州刺史,以謠言免。」意謂公孫度升遷為冀州刺史,後來卻因沒有根據的謠言被罷免。
486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24 p164
謠言,歌謠,闢謠,謠傳,民謠,童謠
p260 p172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8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中傷, 造生事, 造惑眾, 造生非, 蛾眉諑… (5/16)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詞類 英文意義
n. folk lore; folk song, solo singing; rumour; ballad
v. to sing without instrumental accompaniment (arch.)
瀏覽次數: 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