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
(3)
異讀字
繁簡對應
   
UTF-8 E4 BA 8E
大五碼 A45F 
倉頡碼 一木 
Matthews 7592 
漢語大字典 (一版)0004;(二版)5  
康熙字典 14 
Unicode U+4E8E
GB2312 5158 
四角號碼 1040.0 
頻序 A/B 1048  2529 
頻次 A/B 1727  83 
普通話 x  y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14/922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2/4
(部件樹)
其他:
簡帛文字
字例: 10/10
其他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羽俱切〕【今變隸作于。】 (101 / 96)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73 羽俱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象樂器竽上併在一起的竹管的紋路、紋理之形。一說象吹竽時的吁氣之形。
36 字

 詳解:」字的構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甲骨文象管狀樂器之形,中間有「」作為聲符,是「」的初文(郭沫若、李孝定、裘錫圭)。後來為書寫簡便,省作「」,以代表整個樂器,後由吹奏樂器引申表示氣之舒吁。

  第二種說法認為「」是「」的初文,象管狀樂器中的一口氣之形,本義是吁氣。還有第三種說法,孫雍長認為竽中的「」象竽的表面竹管的紋路、紋理之形。

  上述第一種以「」原指「」的說法出自郭沫若、李孝定、裘錫圭等名家。甲骨文文例表示「」這種樂器。又用作介詞,引介時間、地點、人物等。

  金文「」字的或體「𦏻」從「」從「」,用作音階名,相當於後世的「」。「」在「」和「𦏻」字中除了標聲之外,還充當意符,意義與樂器相關,可作為「」的初文是樂器一說的佐證。參見「」。

  至於第二種以「」為「」的初文的說法實可遠溯於許慎,近年則由關子尹提出。查「」字於《說文》中寫作「」,其解釋為:「亏,於也。象气之舒亏,從丂從一,一者其气平之也。」查「」字的結構,實與「」、「」、「」等字一樣,都和吾人的各種呼吸送氣活動有關。「」很可能是「」的初文,其原義亦應為「歎息」意義的「」。西周金文中「」字有用作動詞,解作往、去,如獻簋:「獻伯于遘王」,令簋:「隹王于伐楚伯,在炎。」與《詩經》用法相同,如《周南.桃夭》「之子于歸」,《毛傳》:「于,往也。」;「」更多用作介詞,如麥方尊:「作冊麥易金于辟侯。」多友鼎:「追于京師」,《詩.采蘩》:「于澗之中」。也可解作超過、超越,如《荀子•勸學》中有「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取意極為抽象。 「」又因聲音關係與「」通用,參見「」。

  關於「」字的古文字字形。金文和甲骨文除了「從丂從一」這較簡單的寫法外,也保存了較複雜的另一種寫法。針對甲骨文「」字這一奇特的寫法,特別是右側看似重疊的一組線條,徐中舒認為「」本指「大圓規」。這一說法,我們認為並無說服力。從甲骨及金文較複雜的字形看,我們認為「」很可能是從作為一種管樂器的「」經兩階段的省略而得的省文。換言之,于字的形構除了一般的如許慎說的從丂從一外,也可以是從竽省。古文字「」其實像一件管狀的器物,由於「」是用來吹奏的,甲骨文中解作竽管的「」字中間有「」,正表示有氣吹於其中。而較複雜的「」字之所謂「從竽省」,其實是省剩竽管的右壁和竽管中的那一口氣(即「」的本字)。所以「」字的存在,和古文「」中之有「」,可說是「」之原義為吁氣的「」的極有力的側證。

  按兩種說法中,第一種說法是古文字學界的主流意見,但本網站認為第二說亦有充分的認知理據,姑備二說。

  又「」字如用作專名,一般讀平聲。
1112 字


相關漢字: ,,,𦏻,,,,,,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50 p3
p22 p368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于」的異讀字

p50 p3
于飛(比翼偕飛,喻夫婦和合),于歸(女子出嫁),于闐(古西域國名)
p22 p368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姓氏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9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府, 單都護府 (2/2)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鳳凰飛, 飛之樂, 情深友, 歸之喜, 鳳凰蜚… (5/19)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n. flute (arch.); sigh (arch.)
prep. on; to; from; with
v. proceed
var. variant of

參見「

瀏覽次數: 1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