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12
(18)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7 B0 A0
大五碼 F064 
倉頡碼 竹戈月廿 
Matthews 1943 
漢語大字典 (一版)3013;(二版)3214  
康熙字典 827 
Unicode U+7C20
GB2312  
四角號碼 8810.7 
頻序 A/B 6832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f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17/181
(部件樹)
其他: ,,,,,,,,,,
甲骨
字例: 3/3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4/4
其他
字例: 5/5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黍稷圜器也。从竹从皿,甫聲。〔方矩切〕𠤱,古文簠从匚从夫。 (97 / 92) 𠤱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79 甫無
260 方矩
365 芳遇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清 /
全清 /
次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象方形器皿,是古代食器,用盛黍稷稻粱,以作祭祀。
39 字

 詳解: 金文從「」,「」聲。「」象方形器皿,是古代食器,用盛黍稷稻粱,以作祭祀。出土所見青銅簠呈方形,器蓋同形,可分用。西周晚出現,沿用至戰國。《說文》:「簠,黍稷圜器也。从竹从皿甫聲。𠤱,古文簠从匚从夫。」

  金文異體甚多,凡十餘形,主要從「」從「」,作「𠤳」。「」象方形的盛物器皿,「」字標聲。本義是盛載稻米的食器。

  其他異體主要有兩種部件組成,一種是意符,表示器皿,或者是製器的質料,如「」表示方形器皿,從「」表示這件「」是用竹篾做的,從「」表示用青銅做的等等。另一種是聲符,如「」、「」、「」、「」、「」、「」、「」等皆是「」的聲符。

  從「」從「」之形與《說文》「」字古文「𠤱」是同字異體,皆以「」表聲,「」表示器皿,「」表示「」可以是用竹篾做的。《正字通》:「𠤳與𠤱同。」而從「」從「」之形疑為《說文》「𠤱」形的訛寫。

  而從「」從「」之形與《說文》「」字形近,皆從「」從「」,「」表示用銅製的,「」表示陶製的,「」、「」實為一字(楊樹達)。《說文》:「䀇,器也。从皿从缶,古聲。」此外,由於形近或音近,又借「」、「」為簠。

  金文「𠤳」字「」皆向右,偶有向左之形,當即小篆「」字之所本,向左之「」後來訛變從肉作「」(參方濬益)。《集韻》:「鈷,音胡,盛黍稷器。」可見「」、「」、「」古音相近,可以通用。《左傳.哀公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胡簋」即「簠簋」,《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廣韻》:「簠、簋,祭器。」參見「」、「」。

  金文、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樊君簠:「飤𠤳(簠)」,指用來盛食物的簠。伯公父簠:「伯公父乍(作)䀇(簠)」,意謂伯公父鑄造簠。《包山楚簡》簡265:「二亯(合)簠」,即兩件器蓋相合的銅簠。信陽楚簡2號墓2組簡5:「十簠」。戰國竹簡又通假為「」,表示水邊,《郭店簡.窮達以時》簡2-3:「舜耕於鬲(歷)山,陶拍於河𠤳(浦),立而為天子,遇堯也。」意謂舜在歷山耕作,在河邊製陶,後來成天子,是因為遇到了堯的緣故(劉釗)。

  此外,甲骨文有一個從「」從「」的字,羅振玉認為是「」字,但卜辭中用作地名,如《合集》6717:「于簠」。或用作人名。故不能肯定是不是「」字。
973 字


相關漢字: ,,𠤳,,,,,,,,,𠤱,,,,,,,,,,,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45 p126
簠梁,簠簋,簠簋不飾(為官不廉潔)
p161 p326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祭祀時盛穀物的容器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簋不飾, 簋不修, 簋不飭, 簋之風, 不飭簋… (5/8) 詳細資料
配搭點:
詞類 英文意義
n. a square grain receptacle for ceremonial purpose (arch.)
瀏覽次數: 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