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8 AB B8 |
---|---|
大五碼 | BDD1 |
倉頡碼 | 卜口十大日 |
Matthews | 1362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3982;(二版)4242 |
康熙字典 | 1100 |
Unicode | U+8AF8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0466.0 | |
頻序 A/B | 1441 | 1098 |
頻次 A/B | 937 | 642 |
普通話 | ch zh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諸 | 辯也。从言,者聲。〔章魚切〕 (51 / 46) | 言 |
形義通解 |
---|
略說: 戰國金文從「言」從「者」,用作別事詞、代詞。 22 字 詳解: 戰國金文從「言」從「者」,用作別事詞、代詞。秦詔量:「諸侯」,「諸侯」指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的國君。同時,金文又以「者」為「諸」,參見「者」。「諸」、「者」原為一字異體,後各表其義,逐漸分化成兩個字。「諸」在古漢語中屬使用頻率很高的常用詞,有的詞彙,如「諸位」,沿用至今。《說文》:「諸,辯也。从言者聲。」 別事詞用法見於先秦典籍,如《禮記‧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於彼乎?於此乎,或諸遠人乎?」又如《左傳‧僖公九年》:「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今案:諸即者字也,者與諸古字通。」 代詞用法也見於先秦文獻,如《左傳‧文公元年》:「能事諸乎?」杜預注:「問能事職不。」楊伯峻注:「‘諸’作『之』字用。」 「諸」也可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如《禮記‧祭義》:「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 先秦文獻還常用「諸」表示眾、各個。如《詩‧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禮記‧祭統》:「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孔穎達疏:「諸,眾也。」 「諸」還可表示「之」與「於」的合音,如《禮記‧檀弓上》:「兄弟,吾哭諸廟。」又如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乃稽諸版籍,通校大數八年之賦,舉空名以斂之」;亦表示「之」與「呼」的合音,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 「諸」還有凡是之義,如《管子‧輕重丁》:「諸從天子封於太山,禪於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為禪籍。」馬非百新詮引許維遹曰:「諸,猶凡也。」 658 字 相關漢字: 言,者,於,之,呼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51 | 周p164 | |||||
李p199 | 何p367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諸」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諸城縣, 諸城守禦千戶所, 諸暨縣 | (3/3)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公諸同好, 反求諸己, 袞袞諸公, 諸如此類, 付諸東流… | (5/76)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摒, 銛, 脞, 家, 袞, 夏, 侯, 衧, 泮, 頖, 鄯, 子, 置, 礛, 韞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All, every; various |
瀏覽次數: 6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