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 |
|
UTF-8 | E7 9A 87 |
---|---|
大五碼 | ACD3 |
倉頡碼 | 竹日一土 |
Matthews | 2283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645;(二版)2831 |
康熙字典 | 714 |
Unicode | U+7687 | |
---|---|---|
GB2312 | 2742 | |
四角號碼 | 2610.4 | |
頻序 A/B | 891 | 1246 |
頻次 A/B | 2211 | 502 |
普通話 | hung wng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皇 | 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胡光切〕 (10 / 4) | 王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皇」字上面象插有羽毛的美玉,以裝飾冠冕,下面的「王」標聲,也兼表示王者所戴,本義是冠冕,引申為帝王。 51 字 詳解: 「皇」字甲金文從◎從「王」聲。◎象上面插有翎羽的三叉形(或山字形)玉器,用作冠冕的裝飾,下部的「王」除了標聲之外,也兼表示這種冠飾是王者所佩戴,本義是冠冕。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三叉形玉冠飾,在三叉上各有三個孔用以插彩色羽毛,背面底部又有安插柄的孔,和甲骨文有長柄的字形吻合。這些三叉形玉飾出土時都位於死者的頭部附近。江蘇高淳朝墩頭遺址12號墓出土的良渚玉人頭戴三叉形冠,可以為證。《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鄭玄注:「皇,冕屬也。畫羽飾也。」 「皇」字的本義是冠冕,最初由巫師或權貴所戴,後來稱君主為皇帝。由於插有羽飾的冠冕十分華麗,所以「皇」又有美麗之義,《廣雅.釋詁》:「皇,美也。」光輝燦爛之美稱為「煌」,又形容樂聲之美,鐘鼓鏗鏘悅耳稱為「鍠」、「韹」。而皇帝是最高權力的統治者,所以「皇」又有大義。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表示大也,美也,王孫鐘:「于我皇且(祖)文考」。金文凡「皇祖」、「皇考」皆是稱美之文(劉心源)。《說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又用作狀聲詞,是「鍠」的初文,沇兒鐘:「皇皇熙熙,眉壽無期。」又用作人名。 「皇」字的構形過去主要有三說:一說上部象火炬之形,象火光輝煌,是「煌」的初文(何琳儀、季旭昇)。二說上部象日光放射之形,是「煌」的初文(吳大澂),朱芳圃則認為下部是燈,上象燈光。三說上部象王之冠冕,上插有羽毛為飾(汪榮寶)。從出土良渚玉冠飾和玉人可證,汪榮寶的說法是正確的。 643 字 相關漢字: 王,煌,鍠,韹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39 | 周p111 | |||||
李p55 | 何p282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皇」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贊皇縣, 皇陵衛 | (2/2)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倉皇失措, 冠冕堂皇, 張皇失措, 皇天后土, 堂而皇之… | (5/77)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戚, 倉, 啄, 傀, 教, 后, 嶧, 旒, 冕, 三, 宬, 太, 堂, 聿, 遹, 柘, 湜, 張, 房, 窒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supreme; exalted; august; imperial; good; bright; superior; excellent |
n. | ruler; sovereign; emperor |
瀏覽次數: 7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