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4
(7)
破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5 9D 8A
大五碼 A77B 
倉頡碼 土卜竹尸 
Matthews 1803 
漢語大字典 (一版)0427;(二版)458  
康熙字典 153 
Unicode U+574A
GB2312 2327 
四角號碼 4012.7 
頻序 A/B 2539  2481 
頻次 A/B 204  89 
普通話 fng  fng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其他
字例: 4/4
《說文新附》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邑里之名。从土,方聲。【古通用埅。】〔府良切〕 (290 / 291)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173 符方
175 府良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濁 /
全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從「」,「」聲,表示城中聚居的里巷。
20 字

 詳解: 從「」,「」聲。《說文》無「」,「」字下云:「𨹛,防或从土。」段玉裁注:「俗字所由作坊也,俗又以坊為邑里之名。」段玉裁以為「」是「」的俗字。一說「」是「𨹛」省去右邊的「𨸏」而成。清代鄭珍《說文新附考》:「漢人去『阜』移『土』成『坊』字,後人乃以為邑里專名。」

  「」表示城中聚居的里巷。《說文新附》:「坊,邑里之名。从土,方聲。」如《北史.魏諸宗室傳》:「淮南人相率投附者三千餘家,置之城東汝水之側,名曰歸義坊。」《舊唐書.食貨志上》:「在邑居者為坊,在田野者為村。」

  「里坊制」是古代一種都城規劃的形制,始於北魏,指把城市劃分成一個個居住區,稱為「」。整個城市的「」呈現棋盤式的分布。《魏書.世宗紀》:「九月丁酉,發畿內夫五萬人築京師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罷。」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有「吳人坊」、「王子坊」等。

  隋唐時期實行里坊制。《唐六典.尚書戶部》:「兩京及州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以洛陽城為例,唐朝杜寶《大業雜記》:「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大街小陌,縱橫相對。」據考古發現,隋唐洛陽遺址在今洛陽城市區及近郊。遺址中已發現六十多個「」的痕跡,其他「」則可能被壓在今洛陽城下或被洛河沖毁。

  「」通「」,表示堤防。如《戰國策.秦策一》:「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鉅坊,足以為基。」又表示防範,如《禮記.坊記》:「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又表示手工業者的工作場所,如作坊、酒坊、染坊等。《隋書.食貨志》:「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鹽池鹽井,皆禁百姓採用。」《舊唐書.肅宗紀》:「自今以後,朕常膳及服御等物,並從節減,諸作坊造坊並停。」

  「」也表示店鋪。《正字通.土部》:「坊,商賈貿易之所亦曰坊。」如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裡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茗煙)想畢,便走到書坊內。」

  「」表示牌坊,乃古代用以表彰品德的建築物,例如貞節牌坊、功德牌坊等。如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閑雲庵阮三償冤債》:「(陳宗阮)將他母親十九歲上守寡,一生不嫁,教子成名等事,表奏朝廷,啟建賢節牌坊。」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過了兩個月,上司批准下來,製主入祠,門首建坊。」又泛指裝飾性的牌樓,如明末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二》:「山門內有古坊曰雲隱寺。」
1011 字


相關漢字: ,,,𨹛,𨸏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37 p30
坊間,街坊,磨坊,坊巷,牌坊,染坊,工作坊
p29 p271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p38 p30
堤坊
p29 p272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9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場巡司, 塘巡司 (2/2)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煙月作, 街四鄰, 街鄰居, 街鄰舍, 街鄰里 (5/5)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n. memorial archway; office; shop; worship; mill
瀏覽次數: 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