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𣶃 |
|
UTF-8 | F0 A3 B6 83 |
---|---|
大五碼 | |
倉頡碼 | |
Matthews | 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642;(二版)1760 |
康熙字典 | 557 |
Unicode | U+23D83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
頻序 A/B | -- |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cho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𣶃 | 水朝宗于海。从水、朝省。【臣鉉等曰:隸書不省。】〔直遙切〕 (229 / 228) | 水 | 潮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從「水」,「𠦝」聲,「𣶃」是「潮」的古字,本義是潮水,指海水受日月引力而定時漲落的現象。 46 字 詳解: 金文從「水」,「𠦝」聲,「𠦝」是表示早上的「朝」的初文,象日出於水邊草叢中,在「𣶃」字中作為聲符,「𣶃」是「潮」的古字,本義是潮水,指海水受潮汐影響而定期漲落的水流。《說文》:「𣶃(潮),水朝宗于海。从水,朝省。」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言水赴海亦如諸侯之見天子也。」意謂水流象諸侯朝見天子一樣奔向大海(湯可敬)。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漢人多謂潮為濤,杖乘〈七發〉所云『觀濤』,即觀潮也;王充《論衡.書虛篇》所論『濤之起』,即潮之起也。今字則潮行而𣶃廢矣。」 金文「朝」字從「𠦝」聲從中間有三點的水流之形(大盂鼎),這個水流就是「潮」的初文,象潮水洶湧地流動(蘇建洲)。後來象洶湧的潮水之形的筆畫訛為「月」。故金文「𣶃」和「朝」都是「潮」的古字。《太平御覽》引《說文》「𣶃,朝也。」三體石經「朝」古文作「𣶃」,《汗簡》「𣶃」釋作「潮」。徐鍇《說文繫傳》:「𣶃,今俗作潮。」《集韻.宵韻》:「𣶃,隸作潮。」參見「朝」、「潮」。 金文表示朝覲,十年陳侯午敦:「陳侯午𣶃(朝)群者(諸)侯于齊」,「陳侯午」是齊桓公田午,意謂陳侯午使諸侯來齊國朝見。陳侯因[次月]敦:「𣶃(朝)問者(諸)侯」,即諸侯來朝見。《儀禮.聘禮》:「小聘曰問」。《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聘曰問」。《周禮.秋官.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 戰國竹簡又從「水」從潮水的象形初文,通假為「淖」,表示泥淖,引申有污濁、沉溺之義,《上博竹書五.三德》簡16「敓(奪)民時以水事,是謂潮。」意謂因水利事宜而奪去人民耕作的時節,就如同沉溺于污泥之中,是十分危險的(參陳斯鵬)。 678 字 相關漢字: 水,𠦝,潮,朝,月,淖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 | 周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同「潮」字 |
瀏覽次數: 1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