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臤 |
|
UTF-8 | E8 87 A4 |
---|---|
大五碼 | |
倉頡碼 | 尸中水 |
Matthews | 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802;(二版)2994 |
康熙字典 | 927 |
Unicode | U+81E4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
頻序 A/B | -- |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qin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臤 | 堅也。从又,臣聲。凡臤之屬皆从臤。讀若鏗鏘之鏗。古文以為賢字。〔苦閑切〕 (65 / 60) | 臤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
臤 | 123 | 苦寒 | |
臤 | 129 | 苦閑 | |
臤 | 133 | 胡田 | |
臤 | 393 | 去刃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溪 | 次清 | 牙 | 平 | 山 | 寒/寒 | 開 | 一 | |
溪 | 次清 | 牙 | 平 | 山 | 山/山 | 開 | 二 | |
匣 | 全濁 | 喉 | 平 | 山 | 先/先 | 開 | 四 | |
溪 | 次清 | 牙 | 去 | 臻 | 眞/震 | 開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從「又」(象手形)從「丁」(圓點形),「丁」亦是聲符(趙彤),象手裏拿着一物。後來把聲符「丁」改換為「臣」聲(沈培),「臤」是「掔」的初文,本義是拿取、手取。 91 字 詳解: 後來在「臤」右邊的「又」形上加「丁」聲,成為雙聲字(以「臣」、第一種字形為聲)。「臤」可作為「堅」、「賢」、「緊」、「慳」等字的聲符。 甲骨文辭殘,用義不詳。 金文讀為「賢」,表示多於、勝過,柞伯簋:「王遲(尸)赤金十反(鈑)。王曰:『小子、小臣,敬又(有)臤(賢)隻(獲)則取。』」意謂周王陳列赤金十鈑(作為奬品),王說:「小子、小臣,恭敬而又射中次數多的人可以取得這赤金十鈑。」「有賢獲」即「射中目標的次數比別人多」(陳劍)。「賢」的本義是多財,引申有多的意思,參見「賢」。 戰國竹簡表示賢能、賢良,《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簡2:「又(有)丌(其)人,亡(無)丌(其)殜(世),唯(雖)臤(賢)弗行矣。」意謂有人才,而沒有適合的時代,雖然賢能都不能有所成就。《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皆不受(授)丌(其)子而受(授)賢」,指上古帝王都不把天下傳授給自己的後代,而傳授給賢能之人。 《說文》:「臤,堅也。从又,臣聲。凡臤之屬皆从臤。讀若鏗鏘之鏗。古文以為賢字。」按用為「賢」的「臤」,所從的「臣」可能也有表意作用,取其賢臣之意。 470 字 相關漢字: 又,丁,臣,掔,堅,賢,緊,慳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 | 周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掔」的古字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hard, firm, wise |
v. | to pick, to fetch, to take (arch.) |
var. | variant of 賢 |
瀏覽次數: 4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