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骨文象一種刃部有齒牙(以◎表示)的斧鉞類兵器。
24 字
詳解: 「
戚」字甲骨文象一種戉形兵器,其上有牙狀突出物,多用作禮器。《禮記.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大武」是一種樂舞,意謂舞者拿着紅色的盾牌和玉斧,戴上帽子而跳大武這種舞。發展到金文,早期從「
戈」,「
尗」聲,後期從「
戉」,「
尗」聲,由象形字變為形聲字。《說文》:「戚,戉也。从戉,尗聲。」《詩.大雅.公劉》:「干戈戚揚」,毛亨傳:「戚,斧也。揚,鉞也。」
「
戚」是威武的兵器,齒刃鋒利,可以傷人,所以又用來表示憂戚、憂慮,《論語.述而》:「小人長戚戚」。後來才加「
心」旁造出本字「
慼」,《說文》作「
慽」,簡化字推行以後,「
慼」和「
慽」又作為異體併入了「
戚」字(參裘錫圭)。
甲骨文表示斧鉞類兵器,用作祭祀的禮器,《屯南》4554:「叀戚、庸用」,表示用戚、大鐘(行禮)。
金文用作姓氏,戚姬簋:「戚姬乍(作)寶尊簋」,「
簋」是盛食物的器皿,意謂戚姬鑄造了寶貴的簋。
戰國竹簡表示憂傷,《上博竹書一.性情論》簡19:「戚然以終」,表示以憂傷結束。又通假為「
造」,用作人名,《郭店簡.尊德義》簡7:「戚(造)父之御馬也」,「造父」是古代著名的善於駕馭車馬的人。又假借「
就」字來表示「
戚」,《郭店簡.六德》簡48:「新(親)就(戚)遠近」。
漢帛書表示親戚,《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第148行:「笱(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弟兄,若禽守(獸)耳。」《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第288行:「親戚父母妻子」。
604 字
相關漢字: 戈,
尗,
戉,
心,
慼,
慽,
簋,
造,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