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盂 |
|
UTF-8 | E7 9B 82 |
---|---|
大五碼 | AABB |
倉頡碼 | 一木月廿 |
Matthews | 7595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557;(二版)2738 |
康熙字典 | 720 |
Unicode | U+76C2 | |
---|---|---|
GB2312 | 5159 | |
四角號碼 | 1010.7 | |
頻序 A/B | 4669 | 4156 |
頻次 A/B | 17 | 8 |
普通話 | y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盂 | 飯器也。从皿,亏聲。〔羽俱切〕 (104 / 99) | 皿 | 𥁄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盂是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具。《說文》:「盂,飯器也。从皿亏聲。」 31 字 詳解: 盂是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具。《說文》:「盂,飯器也。从皿亏聲。」甲骨及金文均從于從皿,是一形聲字,于是聲符。不過,于除了是聲符外,其實本義應是「吁氣」的「吁」出的一口氣〔參見「于」字通解〕。其實,於甲骨文中,「于」字簡直像一「竽管」〔管中有一口「吁」氣〕。而此字大概漸省略成為金文中的「于」字的一種較一般「于」為複雜的寫法。今觀甲骨文中的盂字都有以較複雜的于字作為聲符的;而存世金文的「盂」字,雖然絕大多數都簡單地從「于」和「皿」,但我們赫然發現商代「帚小室盂」中也有一個盂字,其中用作聲符的「于」也是寫成較複雜的寫法〔即帶有部份竽管管壁〕。我們的解釋是:「于」字一如「平」、「兮」、「可」、「乎」、「号」等諸字一樣,都與人的呼吸氣息有關,故其於遠古的本義是「吁氣」,但後來因被借作虛字的「于」,並久借不還,後來乃有需要分階段於已被混淆的「于」字的基礎上加注義符,因而先後產生「吁」、「竽」、「盂」等字。而「帚小室盂」中較複雜的盂字,反映了「竽」也曾被假借作「盤盂」意義的器皿,因而要以「皿」作為類首,而成為一罕見的盂字。 最後,「馬王堆‧戰國縱熿家書」中即曾有「盤盂」寫作「盤竽」者,是竽通作盂的又一側證。參見、「子」、「竽」。 515 字 相關漢字: 吁,于,皿,平,兮,可,乎,号,竽,子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50 | 周p112 | |||||
李p22 | 何p369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盂」字下錄有19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盂縣 | (1/1)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盎盂相敲, 覆盂之固, 覆盂之安, 盂方水方, 盎盂相擊… | (5/12)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缽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basin; cup; bowl, calyx |
瀏覽次數: 5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