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7
(12)
異讀破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7 95 AC
大五碼 DAAE 
倉頡碼 人一木田 
Matthews 7606 
漢語大字典 (一版)2543;(二版)2723  
康熙字典 691 
Unicode U+756C
GB2312  
四角號碼 6809.4 
頻序 A/B 5460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sh  y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其他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三歲治田也。《易》曰:不葘畬田。从田,余聲。〔以諸切〕 (290 / 292)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68 以諸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從「」,「」聲,表示常年耕種的田地,泛指田地。
28 字

 詳解:」的本義是開墾過三年的田地,引申為常年耕作的田地,即「熟田」,區別於「新田」(開墾兩年)。《說文》:「畬,三歲治田也。《易》曰:不葘畬田。从田,余聲。」《詩.周頌.臣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 毛亨傳:「田,二歲曰新,三歲曰畬。」

  「」本從「」聲,又寫作「」,其異體或從「」聲作「」。

  「」又泛指耕耘,《周易.無妄》:「六二:不耕穫,不葘畬,則利有攸往。」王弼注:「不耕而穫,不菑而畬,代終巳成而不造也。不擅其美,乃盡臣道,故利有攸往。」意謂不耕種也不圖收獲,不開荒也不謀好田,這樣就利於有所行往(參陳鼓應)。

  「」又泛指田地,唐代白居易〈歸田〉:「迎春治耒耜,候雨闢菑畬。」「」是初耕的田地,「」是常耕的田地,此處的「菑畬」泛指農田。

  「」又指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法,在播種之前,砍伐樹木,焚燒木樁和荒草,開闢田地,並用餘下的灰燼作肥料,《舊唐書.嚴震傳》:「梁漢之間,刀耕火耨。」而待火耕的田地也稱為「」,唐代劉禹錫〈竹枝詞〉之九:「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現在一些少數民族如獨龍族還保留刀耕火種的方法。而廣東地區的農民在收割後,仍有燒田的習俗,不但幫助清除禾稈,還能讓灰燼作為春耕的肥料,據說不少鄉民還特意在收割時留下長約一半的禾稈草,好讓燒田後有更多肥料。

  「」又是中國少數民族名(或作「」),自稱「山客」,古稱「輋人」或「畬民」;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八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多。畬族人主要從事農業,靠山而居,善製優質茶葉,又善於編製細篾斗笠,二者皆是畬族著名的土特產。
694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50 p108
菑畬(耕田種植。見《周易˙無妄》)
p143 p369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開墾過兩年的土地

畬傜(少數民族族名)
p147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用刀耕火種方法種田;姓氏

p108
p143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畬」的異讀字;「畬」的異讀字
配搭點:
詞類 英文意義
classifier numerary adjunct for patches of crops in agriculture
n. field with burned grass as fertilizer; She nationality; fields in the third year of cultivation
v. burn grass and wood in the field and use the ash as fertilizer
瀏覽次數: 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