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
屖」從「
尸」(象蹲坐的人)從「
辛」(象兵器),本義疑為受傷,是「夷傷」之「
夷」的初文(何琳儀)。引申為堅硬、遲緩等義。後來堅硬義借「
犀」來表示,遲緩義作「
遲」。
81 字
詳解: 甲金文、竹簡皆從「
尸」從「
辛」,金文從「
尸」從「
䇂」(「
䇂」與「
辛」的分別在於「
䇂」之豎劃彎曲,「
辛」中間之豎劃平直。金文「
屖」皆從「
䇂」,只有此鼎字形從「
辛」),「
尸」、「
辛」皆是聲符,「
尸」象蹲坐人形,「
䇂」為鐮刀類工具,「
辛」象兵器,構形初義不明,一說會受傷之意,「
屖」是「夷傷」之「
夷」的初文(參何琳儀)。受傷便行動遲緩,故引申為滯留、遲緩之義,後來加上「
辵」旁,另造「
遟」字專門表示慢慢行走之義,引申為緩慢、晚、久等義。刀是利器,故「
屖」有堅硬之義,《字彙.尸部》:「屖,堅也。《漢(書).馮奉世傳》:『器不屖利』。」「
屖」的堅硬義後借「
犀」來表示。《玉篇.尸部》:「屖,先帝切。今作栖,亦作犀。」「
遟」是遲到的「
遲」的本字,後世寫作「
遲」,是把「
屖」改換為「
犀」,作為「
遲」的聲符。許慎認為「
屖」表示棲遲,即游玩和休憩,又表示滯留不進。《說文》:「屖,屖遟也。从尸,辛聲。」段玉裁注:「《玉篇》曰:『屖今作栖』,然則屖遟,卽陳風之棲遟也。《毛傳》曰:『棲遟,遊息也。』」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屖與西同音,棲即西之或體,故屖、棲通用。」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明。金文「
屖」是「
遟」的古字,表示緩慢、悠閒,王孫鐘:「㝬(舒)屖(遟)」,郭沫若曰:「『㝬屖』音讀當如舒遟」,按「舒遟」即「舒遲」,表示從容不迫之貌。《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遟」,孔穎達疏:「舒遟,閑雅也。」令狐君壺:「屖(遟)屖(遟)康盄(叔)」,「屖屖」相當於「遲遲」,表示從容不迫、嫻靜文雅的樣子。全句意指從容閒雅的康叔。《禮記.孔子閒居》:「威儀遲遲。」戰國竹簡「
屖」亦表示緩慢,《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2:「《訟(頌)》,坪(平)德也。多言後,丌(其)樂安而屖(遲),丌(其)訶(歌)紳而易,丌(其)思深而遠,至矣﹗」意謂《詩經》裏的《頌》詩的內容都有平正的德性,常常提到後裔、後世,它的音樂安詳而緩慢,它的歌聲平易而和緩,它的思慮深邃而幽遠,真是達到極致了(參季旭昇)。
戰國竹簡又通假為「
弟」、「
悌」,《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21-22:「《詩》於又(有)之,曰:『幾(豈、愷、凱)屖(弟、悌)君子,民之父母。』此所以爲和於邦。」傳世本《毛詩.大雅.泂酌》作「豈弟君子,民之父母。」「豈弟」、「愷悌」是和樂平易的樣子,全句意謂《詩經》說過:安樂平和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金文「
屖」又用作人名;又通作「
夷」,用作樂律名,曾侯樂律鐘:「屖(夷)則」,《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夷則,歌小呂」,鄭玄注:「夷則,陽聲第五,小呂與之合。」「夷則」是十二律之一,陰律六為呂,陽律六為律;「夷則」為陽律的第五律,律呂相配居第九(漢語大詞典)。
1113 字
相關漢字: 尸,
辛,
夷,
犀,
遲,
䇂,
辵,
遟,
弟,
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