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從「
言」,「
襄」聲。本義是責備。
16 字
詳解: 從「
言」,「
襄」聲。本義是責備。《說文》:「讓,相責讓。从言,襄聲。」如《左傳.文公七年》:「趙宣子使因賈季問酆舒,且讓之。」杜預注:「讓,責也。」《國語.周語》:「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韋昭注:「讓,譴責也。」
「
讓」表示謙讓、推辭。《玉篇.言部》:「讓,謙讓。」如《尚書.堯典》:「允恭克讓,光被四表。」鄭玄注:「不懈于位曰恭,推賢尚善曰讓。」《楚辭.九章.懷沙》:「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王逸注:「讓,辭也。」
「
讓」表示把好處讓給別人。如《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呂氏春秋.行論》:「堯以天下讓舜。」高誘注:「讓,猶予也。」
「
讓」表示退避、退讓。《廣韻.漾韻》:「讓,退讓。」如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簡261-262:「威王曰:『適(敵)眾我寡,適(敵)強我弱,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讓威。必臧其尾,令之能歸。…』」《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讓路。」
「
讓」也表示舉手與心平衡的動作,乃古代一種禮節。如《論語.八佾》:「揖讓而升,下而飲。」《儀禮.聘禮》:「賓入門,皇;升堂,讓。」鄭玄注:「皇,自莊盛也。讓,謂舉手平衡也。」
「
讓」表示不及、遜於。如《宋史.太祖紀》:「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引李現田詩:「洗耳自同高士潔,披襟不讓大王雄。」又如「巾幗不讓鬚眉」。
「
讓」表示容忍、容許。如《西遊記》第15回:「你既放我出來,讓我逍遙自在耍子便了。」《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房德因不遇時,說嘴不響,每事只得讓他,漸漸有幾分懼內。」
「
讓」表示邀請。如《紅樓夢》第66回:「賈璉正在新房中,聞得湘蓮來了,喜之不禁,忙迎了出來,讓到內室與尤老相見。」《鏡花緣》第7回:「如今林之洋又去販貨,把家務託丈母江氏照應,正要起身,忽見唐敖到他家來,彼此道了久闊,讓至內室,同呂氏見禮。」
「
讓」可作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施事者,相當於「
被」。如劉鶚《老殘遊記》第5回:「你們家又有上夜的,又有保家的,怎麼就讓強盜把贓物送到家中屋子裏還不知道?」老舍《駱駝祥子》:「祥子!你讓狼叼了去,還是上非洲挖金礦去了?」
943 字
相關漢字: 言,
襄,
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