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8 AD 98 |
---|---|
大五碼 | C3D1 |
倉頡碼 | 卜口卜戈日 |
Matthews | 5825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4019;(二版)4284 |
康熙字典 | 1109 |
Unicode | U+8B58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0365.0 | |
頻序 A/B | 476 | 408 |
頻次 A/B | 5572 | 2879 |
普通話 | shi sh sh zh |
小篆 | ||
---|---|---|
|
金文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識 | 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賞職切〕 (52 / 46) | 言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言」,「戠」聲。本義是記識、記得。 19 字 詳解: 從「言」,「戠」聲。本義是記識、記得。《說文》:「識,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聲。」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識》:「按識訓常,許君蓋以為後世之旗幟字,然與从言之義不合,當以訓知者為正義。今語通言知識,指人之學問經驗為言,然知識之具,實由於記識。……識字依事之先後分三義,最先為記識,一也;認識次之,二也;最後為知識,三也。」如《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穎達疏:「故多記識前代之言,往賢之行,使多聞多見,以畜積己德。」《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朱熹集注:「識,記也;默識,不言而存諸心也。」 「識」也表示知道、認識。《玉篇.言部》:「識,認識也。」如《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史記.刺客列傳》:「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 「識」表示知識。如《文選.張平子〈東京賦〉》:「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漢之德馨,咸在於此。」《文心雕龍.才略》:「王逸博識有功,而絢綵無力。」 「識」引申為意識、知覺。如《文選.顏延年〈五君詠.阮步兵〉》:「阮公雖淪迹,識密鑒亦洞。」李善注:「識,心之別名,湛然不動謂之心,分別是非謂之識。」南朝梁武帝蕭衍〈淨業賦〉:「觀耳識之愛聲,亦如飛鳥之歸林。」 「識」也表示旗幟,同「幟」。《釋名.釋言語》:「識,幟也,有章識可按視也。」如《漢書.王莽傳下》:「初,京師聞青、徐賊眾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又表示標誌、標記。如三國魏曹植〈寶刀賦〉:「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龍、虎、熊、馬、雀為識。」 「識」還表示認識的人、朋友。如唐代錢起〈春夜宴任六昆季宅〉:「向隅逢故識,茲夕願披襟。」劉禹錫〈元日感懷〉:「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764 字 相關漢字: 言,戠,幟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32 | 周p165 | |||||
李p306 | 何p232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
黃p23 | 周p165 | |||||
李p306 | 何p156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識」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不識大體, 不識抬舉, 不識時務, 似曾相識, 略識之無… | (5/279)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辨, 似, 卓, 歹, 膽, 丁, 見, 器, 憂, 意, 認, 挈, 瞡, 姘, 相, 賞, 常, 知, 智, 譾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knowledge; learning |
v. | recognize; know; be acquainted with; distinguish; remember; record |
瀏覽次數: 6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