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衣 (主部件) 共 2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衣 | 此外,古代上曰衣、下曰裳,兩不相混。又「衣」字是漢字的重要部首,當被用作其他漢字的部件時,往往於衣及左右襟中間加上其他部件,以喻有物置於懷中。參見「環」、「遠」、「懷」等。 甲骨文用作地名、人名和祭名。金文表示上衣,無叀鼎:「易(賜)女(汝)玄衣」,玄衣即黑色的上衣。又用為「卒」,表示終結,[冬戈]簋:「衣(卒)搏,無愍」,「卒搏」即結束搏鬥。「衣」、「卒」形體相近。又通讀為「殷」,祭名,天亡簋:「衣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 《說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从衣。」 | |||||||||||||
初 |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初始,何尊:「隹(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又用作紀時之詞,「初吉」,即「初干吉日」,指每月第一個干日,即是說,每月的開頭十天皆可稱為「初吉」。班簋:「隹(唯)八月初吉才(在)宗周」。古初以屬於第一的事物為吉善,所以初始的干日都是吉日(黃盛璋、裘錫圭)。又用作人名,寺工師初壺:「工師初」。 | |||||||||||||
卒 | 甲骨文用為地名和祭名。金文「卒」字於「衣」下加一撇,表示士卒。金文用「衣」為「卒」,參見「衣」。 《說文》:「卒,隸人給事者衣爲卒。卒,衣有題識者。」 | |||||||||||||
哀 | 金文用作悲哀、哀傷之意,師訇簋:「哀才(哉)﹗今日〈旻〉天疾畏(威),降喪。」意謂可悲啊﹗如今上天憤怒,降下災難。禹鼎:「烏(嗚)虖(呼)哀哉﹗」或假借為「愛」,沈子簋︰「其丮哀(愛)乃沈(沖)子它唯福。」「它」是人名,「沈子」即古書的「沖子」、「童子」,表示年紀幼小,意謂慈愛童子它,而賜福與他。又用為姓氏,如鄭國的哀成叔,參見哀成叔鼎。 戰國竹簡表示悲傷,《郭店簡.性自命出》簡2:「憙(喜)怒哀悲」。《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4:「哀樂相生」。《上博竹書二.昔者君老》簡4:「唯哀悲是思」。又表示哀憐、憐惜,《清華簡一.祭公》簡1:「王若曰:且(祖)祭公,哀余少(小)子」。意謂王這樣說:祖祭公,憐憫我這個小子。又用作謚號,《清華簡二.繫年》簡23:「蔡哀侯取(娶)妻於陳」。 《說文》:「哀,閔也。從口,衣聲。」許慎訓「哀」為憐憫之意是恰當的,書證如《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及《詩.小雅.鴻雁》:「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 |||||||||||||
袁 | 「遠」是「袁」的後起字,加「彳」或「辵」造「遠」字,表示遙遠之意。卜辭辭例所見,「袁」除用作人名外,還表示遠方,與「邇」對言。 「袁」字後來加圓圈「◎」,「◎」是「圓」的初文(于省吾、陳漢平),作為聲符,參「圓」。作為甲文部件,◎有置於衣上,而多置於衣中,參「遠」字甲骨文。按「袁」、「睘」古形音極近,應是一字之異體(參郭沫若),「睘」字未見甲骨文,而「袁」字甲骨最初只從「衣」從「又」,而「衣」、「又」是「睘」、「袁」兩字的主要部件,可視為「袁」、「睘」的初文。後來「睘」上加「目」,以標示人首所在,而「袁」上加「止」,以表示遠行。雖然兩字已分化,但作為古文字偏旁,仍有「袁」、「睘」不分的情況。「袁」、「睘」之圓圈「◎」多置於「衣」字中間,除了象玉環,還是聲符。參「睘」、「環」。 金文只見「遠」而未見「袁」字,此外,「袁」亦用作部件,多從「止」從「衣」從◎,參「遠」、「㝨」。 | |||||||||||||
袞 | 金文從「衣」,「公」聲,曶壺蓋聲符訛變為「谷」。金文表示天子、諸侯、臣子穿著的有龍形刺繡的禮服。吳方彝蓋:「玄袞衣」,表示黑色的禮服。 「袞」異體作「衮」,《說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龍繡於下幅,一龍蟠阿上鄉。从衣公聲。」 | |||||||||||||
被 | 「被」可引申表示披,新郪虎符:「興士被甲。」《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古者被甲嬰冑,非以興國也。」 「被」也用作表面,《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裏。」鄭玄注:「被,表也。」 「被」作動詞可表示覆蓋、到達、施加。表「覆蓋」有如《書‧禹貢》:「導菏澤,被孟豬。」孔傳:「孟豬,澤名,在菏東北,水流溢,覆被之。」 表「到達」有如《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孔傳:「被,及也。」 表「施加」有如《荀子‧不苟》:「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去亂而被之以治。」梁啟雄釋引《廣雅‧釋詁》:「被,加也。」 「被」還能表示遭受,並由此虛化為介詞,用以被動句(多用於負面事件)。《北史‧麥鐵杖傳》:「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得被殺,爾當富貴。」 | |||||||||||||
勞 | 甲骨文用作地名,又通讀為「澇」,表示水災。金文表示辛勞,叔尸鐘:「堇(勤)勞其政事」,又表示勞心,中山王鼎:「憂勞邦家」。 《說文》:「勞,劇也。从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𢥒,古文勞从悉。」 | |||||||||||||
睘 | 金文文例中,「睘」用為「環」,表示玉環,是一種中心有孔的圓形玉壁,如番生簋:「玉睘(環)」;又音同通假作「還」,表示返還,如駒父盨蓋:「四月,睘(還)至于蔡。」意謂四月返回蔡國;又用作人名,如睘卣:「令(命)乍(作)冊睘安尸白(伯)」,「作冊」為史官名,「睘」為人名,「尸伯」是擔當尸的角色的人,「尸」是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的人,全句意謂命令作冊睘安撫尸伯。 簡帛文字表示地名,如《清華簡二.繫年》簡19:「大敗衛師於睘」。 《說文》:「睘,目驚視也。从目,袁聲。《詩》曰:『獨行瞏瞏』。」釋義與金文大異。 | |||||||||||||
裏 | 「裏」字後來普遍地引申為裏外的「裏」(leoi5),意義便寛闊得多了。段玉裁注:「引伸為凡在內之偁。」如金文所見皆為引申義,指車冪之內層。彔伯簋:「虎冟(冪)朱裏」。表示用虎皮做的車冪,其內層是朱紅色的。郭沫若曰:「凡言冟必及其裏,裏之色或朱或熏或幽,可見冟之為物,其裏亦在當重觀瞻之處。」又《周禮‧夏官司馬‧弁師》:「玄冕朱裏」,其意亦相類似。 又「裏」字於香港,本來用得遠較「裡」字為普及,自中文電腦發達以來,由於香港用「大五碼」(Big5)標準,「裏」字於許多字型制式中不被支援,遂漸被「裡」字取代。但這問題其實並不嚴重,因「裏」、「裡」都是繁體字,前者為古代寫法,可追溯至金文,後者為後起字,但二者都从「衣」从「里」,皆為形聲結構,其之為異體字,斷無疑問。因「裏/裡」為異體,與「羣/群」或「稾/稿」之為異體道理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