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𩫖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西周金文從「𩫖」從「」,「」亦是聲符,為《說文》籀文所本,「𩫖」象城郭之形,「」象以斧鉞守衛城邑之形,本義是城邑。
西周金文從「𩫖」從「」,「」亦是聲符,為《說文》籀文所本,「𩫖」象城郭之形,「」象以斧鉞守衛城邑之形,本義是城邑。
」是聲符,「」或省作「」形。東周金文則從「」從「」,象以土築成的城邑。「」字的一小豎或與「」旁合用豎筆。
金文表示長城,用以防守之牆垣,𠫑羌鐘:「長城」。「」的本義為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牆垣,引申指牆垣內之區域,後泛指一般城市。中山王鼎:「列城數十」,《左傳.僖公十五年》:「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
《說文》:「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聲。𩫨,籒文城从𩫖。」
金文從「𩫖」從「」,與《說文》籀文同形,「」是聲符,「𩫖」象城牆之形,是「」的古文,「」字從𩫖,本義當為牆壁。
金文從「𩫖」從「」,與《說文》籀文同形,「」是聲符,「𩫖」象城牆之形,是「」的古文,「」字從𩫖,本義當為牆壁。
因為一套編鐘懸掛起來好像一面牆壁,故金文用作編鐘或編磬之單位。李孝定云:「蓋鐘若磬各若干杖各在一虡懸之,如牆之一堵,故以堵稱之。」郘鐘:「大鐘八聿(肆),其竈(簉)四𩫭(堵)」,表示鐘磬單位的「」或從「」作,邾公牼鐘:「龢鐘二鍺(堵)」。《周禮.春官宗伯.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金文又通讀為「」,表示國土,叔夷鐘:「處禹之堵(土)」。
許慎以「」為古代牆壁的面積單位。《說文》:「堵,垣也。五版爲一堵。从土者聲。𩫭,籒文从𩫖。」
甲金文作「𩫏」(同「𩫖」),象城垣四方有亭之形,或省為二亭。本義是城墻。後分化為「」和「」。「」從「」,「」聲。
甲金文作「𩫏」(同「𩫖」),象城垣四方有亭之形,或省為二亭。本義是城墻。戰國文字下或訛為從「」、從「」、從「𢆉」等形。(參季旭昇)《說文》「𩫏」下云:「象城𩫏之重,兩亭相對也。」後分化為「」和「」。「」從「」,「」聲。《說文》:「墉,城垣也。从土,庸聲。𩫖,古文墉。」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城牆。如《合集》13514正甲「基方(缶)乍(作)𩫏」。又可作動詞,表示修築城牆。如《英藏》1107:「甲申卜:我𠅷于西。七月。」(張亞初)「𩫏兮」還是時間詞,可省稱「𩫏」,表示在「」和「」之間。如《合集》29793:「昃至𠅷不雨。」(陳夢家、李宗焜)
金文用作本義的例子如國差𦉜:「攻(工)帀(師)何鑄西𩫏寶𦉜四秉。」又讀為「」,如毛公鼎:「余非𩫏(庸)又聞(昏)。」「𩫏」還用作國名和人名。如𩫏伯[厓又]簋:「易(賜)𩫏白(伯)[厓又]貝十朋。」
古書中用「」表示城墻的例子如《詩.大雅.皇矣》:「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毛傳:「墉,城也。」孔穎達疏:「墉,城垣也。」《文選.張平子〈南都賦〉》:「流滄浪而為隍,廓方城而為墉。」
」又泛指牆。《爾雅.釋宮》:「牆謂之墉。」如《詩.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儀禮.既夕禮》:「士處適寢,寢東首于北墉下。」
金文以「𩫖」表示「」。後寫作「」,從「」,「」聲。「」是商周時代的少數民族,春秋時為楚國所滅。
金文以「𩫖」表示「」。如[炏乂]作周公簋:「易(賜)臣三品:州人、重人、𩫖人。」後寫作「」,從「」,「」聲。
」是商周時代的少數民族,春秋時為楚國所滅。《說文》:「鄘,南夷國。从邑,庸聲。」古書中多寫作「」,如《左傳.文公十六年》:「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
」也是周代的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後,把商朝故都分為三個封地。朝歌南面的地方為鄘,命管叔於此監視殷遺民。地望在今河南汲縣以北。《水經注.淇水》:「武王以殷之遺民封紂子武庚于茲邑,分其地為三,曰邶、鄘、衛,使管叔、蔡叔、霍叔輔之,為三監。」《詩》十五國風中的「鄘風」即為此地民謠。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為之歌《邶》、《鄘》、《衛》。」
」可通「」,表示城牆。如《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六月庚午,宋城舊鄘及桑林之門而守之。」
金文從「𩫖」(古「」字)從「」(上下二「」,「」的省形)。小篆從「」,「」省聲。季旭昇疑「」為「𩫖」的訛變,「」旁省為「」旁。「」可表示大明、長久、和樂、消融等。
金文從「𩫖」(古「」字)從「」(上下二「」,「」的省形),戰國楚系文字同。(參曾憲通、劉樂賢)一說上下二「」之形為「」的訛變。(參蘇建洲、李守奎)楚文字上下二「」和「」形常有混用。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炎帝乃命祝[𩫖䖵]以四神降。」「祝[𩫖䖵]」即「祝融」。
金文另有左右有二「」,中間從兩「」相抵的字形,或隸定為「」,用為族名。(參《新金文編》、陳英傑)
小篆從「」,「」省聲。因字形從「」,《說文》以為本義是炊氣上出。《說文》:「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聲。𧖓,籀文融不省。」季旭昇疑「」為「𩫖」的訛變,「」旁省為「」旁。
」可表示大明、大亮。如《左傳.昭公五年》:「明而未融,其當旦乎。」杜預注:「融,朗也。」孔穎達疏:「明而未融,則融是大明,故為朗也。」《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
」表示長久、久遠。《爾雅.釋詁上》:「融,長也。」如《詩.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終。」毛傳:「融,長;朗,明也。」朱熹集傳:「融,明之盛也。」《文選.蔡邕〈郭有道碑文〉》:「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寧二年正月乙亥卒。」
」表示和樂、恬適。如《左傳.隱公元年》:「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杜預注:「融融,和樂也。」《晉書.隱逸列傳.陶潛》:「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
」表示消融、融化。如《文選.孫興公〈游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又方:融羊脂塗瘡上,以布裹之。」
」表示調和、融合。如唐代楊炯〈王勃集序〉:「契將往而必融,防未來而先制。」南唐李璟〈與倭皇書〉:「境內安樂。風俗融和。」
」還表示通。如《文選.何平叔〈景福殿賦〉》:「雲行雨施,品物咸融。」李善注:「《周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融,猶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