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5 BE 81 |
---|---|
大五碼 | A9BA |
倉頡碼 | 竹人一卜一 |
Matthews | 352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815;(二版)876 |
康熙字典 | 293 |
Unicode | U+5F81 | |
---|---|---|
GB2312 | 5387 | |
四角號碼 | 2121.1 | |
頻序 A/B | 1497 | 1464 |
頻次 A/B | 856 | 364 |
普通話 | zhng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𨒌 | 正行也。从辵,正聲。〔諸盈切〕征,𨒌或从彳。 (39 / 33) | 辵 | 征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從「彳」從「正」,「正」亦聲。古代「征」同「正」字,「正」象人向城邑或目標前進,本義為遠行,為明確行走義而加義符「彳」。古代多為了征戰而遠行,故字有討伐之意。參見「正」。 88 字 詳解: 甲金文從「彳」從「正」,「正」亦聲。古代「征」同「正」字,「正」象人向城邑或目標前進,本義為遠行,為明確行走義而加義符「彳」。古代多為了征戰而遠行,故字有討伐之意。金文「征」或從「辵」,戰國竹簡亦有從「辵」從「正」之形,見《清華簡一.尹至》簡5。《說文》:「𨒌,正行也。从辵,正聲。征,𢌛或从彳。」段玉裁改「𢌛」為「𨒌」,可從。 甲骨文「征」指征伐,《合集》6057正:「土方征于我東啚(鄙)」,指土方征伐我東邊邊郊地區。 金文「征」指遠行,用初文「正」之本義。陳公子甗:「陳公子弔(叔)原父乍(作)旅甗,用征用行。」「征」、「行」同義連用,另金文屢見「征行」一詞,指遠行,史免簠:「史免乍(作)旅簠,從王征行。」又指征伐,小臣[言逨]𣪕:「白懋父㠯(以)殷八𠂤(師)征東尸(夷)。」「征」又用以記首月,用法與「正」相同,夷伯簋:「隹(唯)王征(正)月初吉。」另「征」讀為「正」,亦可指行政官員。豳公盨:「天令(命)禹敷土、隓(墮)山、濬川,迺(乃)疇方埶(設)征(正)。」全句意謂上天命大禹以息壤填塞洪水、推墮高山、疏導河川,於是把天道大法分類、設立管理五行的官員。金文有「征城」一詞,用作器名,即「鉦」。䣄謟尹征城:「自乍(作)征城。」「征城」為聯錦詞,傳世經典作「丁寧」。《左傳.宣公四年》:「著于丁寧。」杜預注:「丁寧,鉦也。」 戰國竹簡「征」指征伐,《上博竹書三.周易》簡13:「可以行帀(師),征邦。」《清華簡一.尹至》簡4-5:「湯往𨒌(征)弗服」,指商湯征討不服之眾。 傳世文獻中「征」可指征稅,《左傳.文公十一年》:「宋公於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征。」杜預注:「征,稅也。」由於征稅的「征」與徵求的「徵」意義相近,有人認為兩字可通用。但古代二字讀音不同,即使後來兩個字變成同音字,古人一般不會把兩個字混為一談。由於簡化字把「徵」併入了「征」,所以簡化字中徵求與征稅兩義都以「征」字表示。 805 字 相關漢字: 彳,正,辵,𢌛,𨒌,行,鉦,徵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29 | 周p54 | |||||
李p92 | 何p202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征」字下錄有17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南征北戰, 東征西討, 萬里長征, 南征北伐, 南征北討… | (5/30)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遄, 伐, 駕, 軺, 旆, 剿, 忪, 伀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attack; collect, levy (tax) |
參見「徵」
瀏覽次數: 4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