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喦 |
|
UTF-8 | E5 96 A6 |
---|---|
大五碼 | D877 |
倉頡碼 | 口口口山 |
Matthews | 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787;(二版)706 |
康熙字典 | 128 |
Unicode | U+55A6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6077.6 | |
頻序 A/B | 0 | 5422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ni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喦 | 多言也。从品相連。《春秋傳》曰:次于喦北。讀與聶同。〔尼輒切〕 (48 / 42) | 品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從三「口」,以山形筆畫相連(部件以◎表示),「品」象很多張嘴,是「囁」、「讘」的古字,本義是多言(裘錫圭)。 57 字 詳解: 甲骨文從三「口」,「品」象很多張嘴,以山形筆畫相連(部件以◎表示),或在「品」下加「人」形,象一人有幾張嘴,多言、長舌的意思極為明白,「喦」是「囁」、「讘」的古字,本義是多言;在古文字裏,表示身體器官的字,既可以從「人」,也可以不從「人」;金文「嚴」字從「喦」為意符,表示說話誇誕、荒唐(裘錫圭)。《說文》:「喦,多言也。从品相連。《春秋傳》曰:『次于喦北。』讀與聶同。」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5574:「自喦」,指來自喦地。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指出「喦」即《左傳》昭公二十年「聊、攝以東」之「攝」,指今山東聊城東北三十里的聶城(裘錫圭、楊伯峻)。又用作族氏名,《合集》24432:「史喦」,「史」是史官,意指這個史官是一個喦族人。古時的地名、族氏名往往互相借用。 戰國竹簡也用作地名,指今山東聊城東北三十里的聶城,《清華簡二.繫年》簡138:「丙子,齊𠂤(師)至喦,述(遂)還。」意謂丙子這一天,齊國的軍隊來到喦地,此後便返回。 420 字 相關漢字: 口,品,囁,讘,人,嚴,攝,史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 | 周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喦」的異讀字 | |
黃 | 周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多言 | |
黃 | 周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地名 |
瀏覽次數: 4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