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4
(7)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5 90 B3
大五碼 A764 
倉頡碼 口女弓大 
Matthews 7201 
漢語大字典 (一版)0595;(二版)644  
康熙字典 107 
Unicode U+5433
GB2312  
四角號碼 2680.1 
頻序 A/B 1175  1849 
頻次 A/B 1423  201 
普通話 w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30/90
(部件樹)
其他: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24/24
其他
字例: 19/19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五乎切〕【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詩》曰:不吳不揚。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𡗾,古文如此。 (214 / 213) 𡗾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83 五乎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會人張大口之意,指大聲喧嘩。「」或從「」(讀作虞)為聲符。「」字後多借作國名或人名。
56 字

 詳解:」本解作一張開兩臂的人,「」之側加上「」,其實象一人張口大叫的模樣。李伯謙認為「」、「」古本一字,「」讀作「」,亦是「」的聲符。許慎《說文》訓曰:「吳,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從夨、口。𡗾,古文如此。」許慎以「大言」解「」一說正說明此理。《詩經.周頌.絲衣》「不吳不敖」和《詩經.魯頌.泮水》「不吳不揚」兩句話,毛亨《傳》兩處皆云:「吳,譁也。」「」與「」、「」並稱,意指喧嘩叫喊,與許慎釋為「大言」之說相合。

  不過,「」字的使用,早在金文時期便幾全解作專名。如用作國名,即指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荊蠻所立之國。吳王夫差矛:「吳王夫差自乍(作)甬(用)鈼。」或用作人名,吳方彝蓋:「王乎(呼)史戊冊令(命)吳。」「」又用為「」,用作職官名,即虞人,負責掌管山澤田獵之事。同𣪕:「𤔲昜(場)、林、吳(虞)、牧」,即指掌管場人、林衡、虞人、牧人等官員。

  戰國竹簡「」用作國名,《上博竹書七.吳命》簡3正:「吳青(請)城(成)於楚」,指吳國向楚國求和。「」亦讀作「」,《上博竹書二.子羔》簡1:「又(有)吳(虞)是(氏)之樂正質夔之子也」,「有虞氏」即帝舜。另字亦讀作「」,《上博竹書一.容成氏》簡5:「禽獸朝,魚鼈獻,有吳(無)通」,指獻禽獸來進見,以魚鼈來朝貢,彼此互通有無。

  傳世文獻中,「」幾亦全用作專名。唯《方言》中有「吳,大也」一訓,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從大言「引申之為凡大之稱。」
624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53 p21
吳下阿蒙,吳牛喘月,吳宮教陣,吳市吹簫
p151 p390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姓氏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橋縣, 陵巡司, 縣, 塔巡司, 江縣… (5/10)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牛喘月, 越同舟, 下阿蒙, 楚尾頭, 頭楚尾… (5/40)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詞類 英文意義
adj. clamorous
n. The Kingdom of Wu (on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 surname
v. speaking aloud (arch.); bawl
瀏覽次數: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