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4
(7)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3 B3 84
大五碼  
倉頡碼 水弓人 
Matthews
漢語大字典 (一版)1570;(二版)1682  
康熙字典 539 
Unicode U+3CC4
GB2312  
四角號碼  
頻序 A/B   -- 
頻次 A/B -- 
普通話 xin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4/4
(部件樹)
其他:
甲骨
字例: 5/5
(部件樹)
其他:
簡帛文字
字例: 1/1
其他
字例: 2/2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凡㳄之屬皆从㳄。〔敘連切〕𣶚,㳄或从侃。𣶙,籀文㳄。 (180 / 178) 𣶚 𣶜 𣵿 𣶙 𣶛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141 夕連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濁 /
形義通解
 略說:」是「」的初文,異體作「𣶚」、「𣶙」,本義是流口水。
29 字

 詳解: 甲骨文從欠從數點,「」象人跪坐向前張口,數點象口液,全字象人張開口流口水形,或加「」,象以手抹拭口液形,引申為羨溢、泛溢(參于省吾)。甲骨文「」後世分為兩字,一作「」,表示口液;一作「」,自口液溢出,引申表示氾濫、羨餘,通作「」。又自垂涎引申慕欲、貪羨之義,中古時期「」、「」、「」、「」還常混用無別(參張政烺)。

  《說文》:「㳄,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凡㳄之屬皆从㳄。𣶚,㳄或从侃。𣶙,籒文㳄。」《玉篇.㳄部》:「㳄,亦作涎。」《經典釋文》:「唌,字當作㳄,又作涎。」參見「」、「」、「」、「」。

  卜辭表示泛濫,如「泉來水㳄」(《合集》10156);「洹不㳄」(《合集》8317)。「」水是商代著名的河流,「洹不㳄」即貞問洹水會不會泛濫。又用作人名、祭名。後於「」下添「」形,成「」字,同樣表示洪水泛濫,參見「」。

  金文「」、「」之分別仍有爭議。于省吾認為早期史次鼎、次尊、次卣之「」當是「」,而春秋晚期王子嬰次盧之「」則應釋為「」,參見「」。

  按「」作為甲骨文「」部件,上從兩點,與「」形近;作為春秋金文「」部件,從二水作「𣶙」,與《說文》籀文同,《上博楚簡三.周易》「」字亦從水從欠,與春秋晚期金文「」字形別,待考。
547 字


相關漢字: ,𣶚,𣶙,,,,,,,,,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詞類 英文意義
n. spittle, saliva
瀏覽次數: 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