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金文從「
冃」從「
目」,「
冃」象帽子之形,「
目」象眼睛,古人往往用眼睛來代表頭部,全字象頭戴帽子之形。本義是頭衣,即帽子。引申表示覆蓋、觸犯、冒充等義。
75 字
詳解: 金文從「
冃」從「
目」,「
冃」象帽子之形,「
目」象眼睛,古人往往用眼睛來代表頭部,全字象頭戴帽子之形。本義是頭衣,即帽子。金文用作人名。戰國竹簡「
冃」訛變為「
尹」形,「
目」或訛變為「
自」。一說「
自」是「
首」的簡寫,象頭戴帽子。
戰國竹簡用作動詞,表示戴帽子,《郭店簡.唐虞之道》簡25-26:「古者聖人廿(二十)而冒(帽),卅(三十)而又(有)家」,「冒(帽)」有加冠之意,意謂古時聖人二十歲加冠為成人,三十歲成家立室。《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又用作人名,《清華簡一.楚居》簡7:「至焚(蚡)冒酓(熊)帥(率)自箬(鄀)徙居焚。」「蚡冒」是楚國君主,即楚厲王,原名「熊率」,「
鄀」、「
焚」都是地名,意謂焚冒熊率從鄀遷居於焚。《國語.鄭語.平王之末秦晉齊楚代興》:「楚蚠冒於是乎始啟濮」,韋昭注:「冒,楚季紃之孫,若敖之子熊率。」
傳世文獻中「
冒」用本義的例子如《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太子。」顏師古注:「冒,所以覆冒其首。」「
旐」是旗子,「襜褕」是古代一種單衣。這個自稱衛太子之人頭上所戴、身上所穿以及所用之物都是明黃色。又如《新唐書.輿服志》:「白紗冒者,視朝、聽訟、宴見賓客之服也。」「
冒」後來又加上意符「
巾」作「
帽」以表示此義項,而「
冒」則用於其引申義。參見「
帽」。
古書中亦有「
冒」作動詞表示戴帽子的例子,如《戰國策.韓策一》:「山東之卒被甲冒冑以會戰。」「
冑」是頭盔,「冒冑」就是戴頭盔。《後漢書.輿服志下》:「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
「
冒」戴於頭上,引申出覆蓋、籠罩的意思。《玉篇.冃部》:「冒,覆也。」如《詩.邶風.日月》:「日居月諸,下土是冒。」《毛傳》:「日乎月乎,照臨之也。」「
居」和「
諸」是語氣助詞。《文選.曹子建〈公讌詩〉》:「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
頭戴帽子既是帽子覆蓋頭頂,也是頭上頂著帽子,故「
冒」亦引申為頂著、冒著的意思,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解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進一步表示不顧、冒著(危險),如《後漢書.鄧張徐張胡列傳》:「聞車駕當進幸江陵,以為不宜冒險遠,驛馬上諫。」《文選.曹子建〈求自試表〉》:「是以敢冒其醜而獻其忠,必知為朝士所笑。」
「
冒」表示觸犯、冒犯。如《戰國策.楚策一》:「(蒙穀)遂自棄於磨山之中,至今無冒。」鮑彪注:「冒,謂犯法。」《史記.吳太伯世家》:「遂以其部五千人襲冒楚,楚兵大敗,走。」
「
冒」表示假冒、冒充。如《史記.游俠列傳》:「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漢書.衛青霍去病傳》:「青有同母兄衛長君及姊子夫,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武帝,故青冒姓為衛氏。」
「
冒」亦表示貪婪。如《尚書.泰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孔傳》:「沈湎嗜酒,冒亂女色。」孔穎達疏:「冒訓貪也。」《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
「
冒」還表示向外透、往上升,如冒煙、冒汗等,乃後起義。例子如北宋蘇軾〈雨後行菜圃〉:「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紅樓夢》第86回:「大爺拿碗就砸他的腦袋,一下子就冒了血了,躺在地下。」
1328 字
相關漢字: 冃,
目,
尹,
自,
首,
鄀,
焚,
旐,
巾,
帽,
冑,
居,
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