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金文象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嘴巴上面長着鬍子,本義是嘴上面的鬍鬚。
32 字
詳解: 金文象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嘴巴上面長着鬍子,本義是嘴上面的鬍鬚。金文從「
大」從「
口」從象鬍子的筆畫(以◎表示),象一個正面站立的人,誇大其口,口上長着鬍子,本義是口上面的鬍鬚。後來在象形初文的基礎上加「
此」為聲符,見於大盂鼎。小篆用意符「
須」來代替象形初文(「
須」是「
鬚」的初文,象面頰上的毛),成為從「
須」,「
此」聲的形聲字,隸作「
頿」或「
頾」;後來意符「
須」又可換為「
髟」,成為「
髭」字。《說文》:「頿,口上須也。从須,此聲。」段玉裁注:「在口上、在頰亦得名須。」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用作族氏名,甲骨文的人名「
髭」與金文之圖形文字大概屬於同一族,商代人名往往即是其族氏(裘錫圭)。
金文又通假作「
祡」,用作祭名,大盂鼎:「髭(祡)、烝、祀」,祡、烝、祀是三種祭祀的名稱。《說文》:「祡,燒柴焚燎以祭天神」,可見「
祡」是燒柴來敬拜天神的祭祀。
「
髭」本指嘴上邊的鬍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後泛指鬍須,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452 字
相關漢字: 大,
口,
此,
須,
鬚,
頿,
頾,
髟,
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