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髭 |
|
UTF-8 | E9 AB AD |
---|---|
大五碼 | C068 |
倉頡碼 | 尸竹卜一心 |
Matthews | 6958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4524;(二版)4814 |
康熙字典 | 1381 |
Unicode | U+9AED | |
---|---|---|
GB2312 | 8758 | |
四角號碼 | 7211.1 | |
頻序 A/B | 5285 | 4080 |
頻次 A/B | 9 | 9 |
普通話 |
z![]()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象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嘴巴上面長着鬍子,本義是嘴上面的鬍鬚。 32 字 詳解: 金文象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形,嘴巴上面長着鬍子,本義是嘴上面的鬍鬚。金文從「大」從「口」從象鬍子的筆畫(以◎表示),象一個正面站立的人,誇大其口,口上長着鬍子,本義是口上面的鬍鬚。後來在象形初文的基礎上加「此」為聲符,見於大盂鼎。小篆用意符「須」來代替象形初文(「須」是「鬚」的初文,象面頰上的毛),成為從「須」,「此」聲的形聲字,隸作「頿」或「頾」;後來意符「須」又可換為「髟」,成為「髭」字。《說文》:「頿,口上須也。从須,此聲。」段玉裁注:「在口上、在頰亦得名須。」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用作族氏名,甲骨文的人名「髭」與金文之圖形文字大概屬於同一族,商代人名往往即是其族氏(裘錫圭)。 金文又通假作「祡」,用作祭名,大盂鼎:「髭(祡)、烝、祀」,祡、烝、祀是三種祭祀的名稱。《說文》:「祡,燒柴焚燎以祭天神」,可見「祡」是燒柴來敬拜天神的祭祀。 「髭」本指嘴上邊的鬍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後泛指鬍須,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452 字 相關漢字: 大,口,此,須,鬚,頿,頾,髟,祡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22 | 周p203 | ||||
李p120 | 何p154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髭」字下錄有4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張唇植髭, 張髭怒目, 赤髭白足, 白足赤髭, 霜髭雪鬢… | (5/7)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moustache |
瀏覽次數: 5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