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嗌 |
|
UTF-8 | E5 97 8C |
---|---|
大五碼 | DCCC |
倉頡碼 | 口廿金廿 |
Matthews | 3053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670;(二版)723 |
康熙字典 | 130 |
Unicode | U+55CC | |
---|---|---|
GB2312 | 6441 | |
四角號碼 | 6801.7 | |
頻序 A/B | 5036 | 5422 |
頻次 A/B | 11 | -- |
普通話 | i y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嗌 | 咽也。从口,益聲。〔伊昔切〕䒣,籀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30 / 24) | 口 | 𠍳 䒣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嗌」指示垂向兩邊的鬍鬚中間的喉頸所在,本義是咽喉。 28 字 詳解: 金文從◎從「冉」,與《說文》籀文形近。「冉」象鬚在人兩頰之形,以小圈(◎)指示咽喉所在之處,本義是咽喉(戴家祥、季旭昇)。 戰國以後小圈寫作「口」形。陳漢平則認為是「縊」的初文,◎象索扣,冄象索端下垂形(參張世超),按「嗌」字的構形未有定論,咽喉之說乃本於《說文》。 金文表示賞賜,敖弔簋蓋:「嗌(益)貝十朋」,又用作人名。 戰國文字讀作「益」,表示增益,《郭店簡.老子乙》簡3:「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說文》:「嗌,咽也。从口益聲。𠍳,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從咽喉之本義,「嗌」又引申出「扼要」的意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 284 字 相關漢字: 冉,口,縊,益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2 | 周p25 | |||||
李p247 | 何p11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咽喉窒塞 | |
黃p31 | 周p25 | |||||
李p247 | 何p22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咽喉 | |
黃 | 周p25 | |||||
李 | 何p11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嗌」的異讀字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throat; vital communication line |
onomatopoeia | sound of flattering |
v. | choke; quarrel |
瀏覽次數: 6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