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8
(11)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6 83 95
大五碼 B1A7 
倉頡碼 心日心竹 
Matthews 6263 
漢語大字典 (一版)2315;(二版)2479  
康熙字典 318 
Unicode U+60D5
GB2312 4472 
四角號碼 9602.7 
頻序 A/B 2677  3248 
頻次 A/B 168  31 
普通話 t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4/4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10/10
其他
字例: 8/8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敬也。从心,易聲。〔他歴切〕悐,或从狄。 (223 / 222)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522 他歷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金文與小篆構形相同,從「」,「」聲。《說文》以為「」的本義是恭敬,引申為警惕、謹慎。
45 字

 詳解: 金文與小篆構形相同,從「」,「」聲,「」旁或在「」的左邊,或在下邊。金文表示簡慢、不敬,蔡侯尊:「敬不惕。」「」與「」反義成文。又通假為「」(賜),表示賜予,趙孟壺:「邗王之[易心](賜)金以為祠器。」

  《說文》以為「」的本義是恭敬。《說文》:「惕,敬也。从心,易聲。悐,或从狄。」或體作「」,從「」,「」聲。「」見於秦簡。《睡虎地秦簡.為吏為道》簡37-2:「術(怵)悐(惕)之心,不可【不】長。」整理者注:「怵惕,戒懼。」又見《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往者丞相周勃再建大功,及孝文時纖介怨恨,而日為之蝕,於是退勃使就國,卒無怵悐憂。」顏師古注:「悐,古惕字。」

  「」由恭敬引申為警惕、謹慎。如《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以大國政令之無常,國家罷病,不虞荐至,無日不惕,豈敢忘職?」

  「」也表示畏懼。《廣雅.釋詁二》:「惕,懼也。」如《左傳.定公六年》:「楚國大惕,懼亡。」《說苑.尊賢》:「十三年,諸侯舉兵以伐齊。齊王聞之,惕然而恐。」

  「」表示急速。《玉篇.心部》:「惕,疾也。」如《國語.吳語》:「既而皆入其地,王安挺志,一日惕,一日留,以安步王志。」韋昭注:「惕,疾也;留,徐也。」

  「」表示憂傷、憂慮。如南朝宋鮑照〈行路難〉:「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懷悲。」唐代元稹〈兩省供奉官諫駕幸溫湯狀〉:「六軍守衛於空宮,百吏宴安於私室,忝為臣子,誰不惕然。」
620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32 p55
惕厲,警惕,怵惕惻隱(孟子.公孫丑上)
p189 p232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謹慎;警覺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1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朝乾夕, 夕若厲, 朝兢夕, 夕朝乾, 日乾夕 (5/24)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n. a surname
v.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distress, sad
瀏覽次數: 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