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從「
隹」,「
牙」聲。本義是烏鴉,後被借去表示雅正,引申表示高尚、典雅。
35 字
詳解: 從「
隹」,「
牙」聲。本義是烏鴉。《說文》:「雅,楚烏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謂之雅。从隹,牙聲。」《集韻.麻韻》:「雅,或作鴉、鵶。」後來「
雅」被借去表示雅正的「
雅」,本義則改由「
鴉」表示。參見「
鴉」。
「
雅」表示正,即合於規範、標準的意思。《玉篇.隹部》:「雅,正也。」如《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言」即標準語。又如《荀子.王制》:「道過三代謂之蕩,法貳後王謂之不雅。」楊倞注:「雅,正也。其治法不論當時之事,而廣說遠古,則為不正也。」古代的訓詁之書亦多以「
雅」為名,如《爾雅》、《廣雅》和《通雅》。《釋名.釋典藝》:「爾雅,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
「
雅」引申表示高尚、優雅。如《楚辭.九章.大招》:「容則秀雅,穉朱顏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後漢書.馬援列傳》:「勃衣方領,能矩步,辭言嫻雅,援裁知書,見之自失。」
「
雅」是《詩》「六義」之一。《毛詩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詩》有《大雅》和《小雅》。《毛詩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鄭樵指「
雅」即「朝庭之音」。
「
雅」是古代樂器之名。《周禮.春官.笙師》:「笙師掌教龡竽、笙、塤、籥、簫、篪、篴、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鄭玄注引鄭司農曰:「雅,狀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羊韋鞔之,有兩組疏畫。」《禮記.樂記》「訊疾以雅」,鄭玄注:「雅亦樂器名也。狀如漆筩,中有椎。」
「
雅」亦指周代的萬舞。《詩.小雅.鼓鍾》:「以雅以南,以籥不僭。」鄭玄箋:「雅,萬舞也。萬也、南也、籥也,三舞不僭,言進退之旅也。周樂尚武,故謂萬舞為雅。」
「
雅」作副詞,表示向來、平素。《玉篇.隹部》:「雅,素也。」如《史記.高祖本紀》:「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及魏招之,即反為魏守豐。」裴駰《集解》引服虔曰:「雅,故也。」《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齊相雅行躬耕,隨牧蓄番,輒分昆弟,更造,不為利惑。」《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12:「甲乙雅不相智(知)。」即甲乙素不相識。
「
雅」作副詞亦表示很、非常。《文選.楊子幼〈報孫會宗書〉》:「婦趙女也,雅善鼓琴,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嗚嗚。」《後漢書.皇后紀上》:「肅宗先聞后有才色,數以訊諸姬傅。及見,雅以為美。」《晉書.王羲之傳》:「揚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
「
雅」通作「
夏」。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雅,叚借又為夏。」如《荀子.榮辱》:「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王引之曰:「雅讀為夏。夏,謂中國也。」《郭店簡.緇衣》「大夏(雅)」和「小夏(雅)」讀為「大雅」和「小雅」。
1175 字
相關漢字: 隹,
牙,
鴉,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