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疐 |
|
UTF-8 | E7 96 90 |
---|---|
大五碼 | E2D9 |
倉頡碼 | 十月田弓人 |
Matthews | 964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751;(二版)2943 |
康熙字典 | 696 |
Unicode | U+7590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4080.1 | |
頻序 A/B | 6784 | 5422 |
頻次 A/B | 1 | -- |
普通話 | d zh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疐 | 礙不行也。从叀,引而止之也。叀者,如叀馬之鼻。从此與牽同意。〔陟利切〕 (84 / 78) | 叀 | 𤴡 𨂬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異構甚多,或從「屮」從「丘」,或加從「止」。疑會植物生長在山丘上之意,以「止」為聲符,是「𧁏」、「蔕」的本字。《集韻》:「蔕,艸木根也。」 72 字 詳解: 有關「疐」之構形,由於異構甚多,歷來學者說法不一。郭沫若以為「疐」字金文上從「𠌶」省,下從「止」,中之「田」形為花蒂之象。張亞初繼承此說,以為「疐」字初不從「止」,字的兩側是包裹在花托周圍的綠葉瓣,即花萼的「萼」,後來才在下面加「止」作意符。劉興隆以為「疐」字從「曾」,上從禾苗之形,或從「麥」,「止」是動符,懷疑此字與農事有關。馬如森分析「疐」字,認為字從二「人」從「屮」從「田」,或從「止」,象人行於田中農物之間。諸說對此字解釋各異,唯各說都未能完全釋出字形的意思。從字形上看,「疐」從「屮」從「丘」,疑會植物生長在山丘上之意,以「止」為聲符。「丘」字上的土堆或寫作兩筆,近「人」形,下部又變為「田」形,故劉興隆以為「疐」字從「曾」。 《說文》:「疐,礙不行也。从叀,引而止之也。叀者,如叀馬之鼻。从此與牽同意。」按古文字來看,許慎之說並不準確,「疐」字並不從「叀」。季旭昇認為,睡虎地秦簡「疐」字上部與「叀」的簡形接近,可能是《說文》誤以「疐」字從「叀」的原因。 「疐」字甲骨文用作地名,為商狩獵區,地在今河南省濟源一帶(李學勤)。如《合集》29022:「才(在)疐。」 金文用作人名。另又可讀作「柢」,表示根本的意思。如㝬𣪕:「乍(作)疐才(在)下」,意指在下為天下的根本。井人𡚬鐘:「疐處周室」,則是處于宗室的根本的意思。 秦代陶文中,「疐」用作人名。至於《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53:「刺其鼻不疐」,「疐」用作「嚏」,表示打噴嚏。 傳世文獻中「疐」字可解作停滯,如《廣韻》:「疐,頓也。」另「疐」又可解作顛躓,也寫作「躓」。《爾雅.釋言》:「疐,仆也。」王筠《說文釋例》:「叀部疐與足部躓同,『躓』下引《詩》『載躓其尾』,今本作疐。」又「疐」字亦用同「蒂」,指去掉瓜果的蒂,《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邢昺疏:「謂治棗李皆去其疐。」 779 字 相關漢字: 屮,丘,止,𧁏,蔕,𠌶,田,萼,曾,麥,人,叀,柢,嚏,躓,蒂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 | 周p108 | |||||
李p350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通「蒂」字 | |
黃p23 | 周p108 | |||||
李p97 | 何p155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疐」字下錄有1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跋前疐後, 前跋後疐, 疐後跋前, 跋胡疐尾, 流離顛疐… | (5/8)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hindered; embarrassed |
n. | the stem of a fruit |
瀏覽次數: 2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