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12
(15)
破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5 BE B5
大五碼 BC78 
倉頡碼 竹人山土大 
Matthews 358 
漢語大字典 (一版)0842;(二版)905  
康熙字典 298 
Unicode U+5FB5
GB2312 6571 
四角號碼 2824.0 
頻序 A/B 1150  1334 
頻次 A/B 1469  439 
普通話 zhng  zh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8/14
(部件樹)
其他: ,,,,
甲骨
字例: 9/9
(部件樹)
其他:
簡帛文字
字例: 12/12
其他
字例: 17/17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陟陵切〕𢾷,古文徵。 (169 / 167) 𡈼 𢾷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200 陟陵
251 陟里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清 /
全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金文的字形象背部有齒形裝飾的刀子,可隸定為「」,是「」的古字。「」表示徵召、收取、徵兆等義。
55 字

 詳解: 甲金文的字形象背部有齒形裝飾的刀子,可隸定為「」。甲骨文下或從「」,金文或增「」、「」、「」等偏旁。這些字形都可看作「」的古字。《說文》的古文「𢾷」右邊就是從曾侯乙鐘銘文一類的字形訛變而成。(裘錫圭)

  甲骨文中一般用作國族名,金文也用作族名。西周中期史牆盤「伐」讀作「懲伐」。(劉楚堂)西周晚期大克鼎「井[辵] [勹索]人」,意謂井族所徵發的[勹索]人。(孫詒讓、裘錫圭)曾侯乙鐘用作古代音階名,是古代五聲音階的第四音,又名「」。《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漢書.律曆志》:「聲者,宮、商、角、徵、羽也。」

  「」可表示徵召。《爾雅.釋言》:「徵,召也。」《說文》:「徵,召也。」如《左傳.僖公十六年》:「王以戎難告于齊。齊徵諸侯而戍周。」《戰國策.秦策三》:「今太后使者分裂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國之勢,強徵兵,伐諸侯。」

  「」表示徵收、收取。《周禮.地官.閭師》:「閭師掌國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數,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時徵其賦。」賈公彥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又指徵求。如《史記.貨殖列傳》:「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司馬貞索隱:「徵者,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表示徵驗、效驗。如《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淮南子.脩務》:「夫歌者,樂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高誘注:「徵,應也,效驗也。」

  「」也表示徵兆、迹象。如《國語.周語》:「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史記.項羽本紀》:「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

  「」也表示成。「納徵」是古代婚禮的六禮之一。《儀禮.士昏禮》:「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鄭玄注:「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又如《後漢書.皇后紀》:「宜備禮章,時進徵幣。」李賢注:「徵,成也,納幣以成婚。」

  「」表示追問、責問。《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後亦指徵詢。如唐代沈既濟〈任氏傳〉:「徵于小僮,小僮笑曰:『無之。』」

  「」通作「」。如《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未也。」楊倞注:「徵讀為懲。未,謂將來。」《韓非子.難一》:「當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徵令者,不辟尊貴,不就卑賤。」
992 字


相關漢字: ,,,,𢾷,,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53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同「」字

p23 p53
徵調,變徵,雜以流徵
p313 p154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宮、商、角、徵、羽合稱中國古代「五音」

p29 p53
徵召,象徵,特徵,徵文,徵引,徵兆,徵收,徵兵,徵求,徵見,徵信,徵候,徵集,徵象,徵聘,徵詢,徵募,徵調,徵購
p313 p202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1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信而有, 旁博引, 橫暴斂, 無不信, 酒食逐… (5/84)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n. evidence; verification; fulfilment
v. prove; levy; collect; seek for; inquire after; ask for; solicit; complete; summon
瀏覽次數: 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