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膉 |
|
UTF-8 | E8 86 89 |
---|---|
大五碼 | E3A4 |
倉頡碼 | 月廿金廿 |
Matthews | 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104;(二版)2257 |
康熙字典 | 919 |
Unicode | U+8189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7821.7 | |
頻序 A/B | 0 | 5422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y |
小篆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小篆從「肉」,「益」聲。本義為頸部的肉,後又解作肥。 29 字 詳解: 金文、小篆從「肉」,「益」聲。本義為頸部的肉。《玉篇》:「膉,脰肉也。」「脰」即頸部。《儀禮.士虞禮》:「取諸左膉上。」鄭玄注:「膉,脰肉也。」意指拿取左邊頸部的肉。「膉」又解作肥,《廣韻》:「膉,肥也。」 金文用作人名,膉作父辛卣:「宜生商(賞)膉。」「宜生」和「膉」都是人名;即是宜生賞賜膉。 竹簡以「膉」為「益」,解作人名。《郭店簡.唐虞之道》簡10:「㙑(禹)治水,膉(益)治火,後禝(稷)治土,足民䍩(養)。」「益」就是秦人的始祖伯益;「後稷」就是周人的始祖後稷;這句意謂大禹治理洪水,益掌管火,後稷教人民種植,這就足夠養活人民。 漢帛書「膉」解作「嗌」。《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第10行:「出膉(嗌),夾(挾)口,以上之鼻。」「嗌」即咽喉;「挾口」即地倉穴,在嘴角旁邊的一個穴道。這句指(經脈)從咽喉出,穿過地倉穴,到達鼻子。 375 字 相關漢字: 肉,益,脰,嗌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 | 周p140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頸肉;豕伏槽;肥胖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Cant.) the smell of oily food that has gone bad |
瀏覽次數: 1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