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黃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骨文象大肚子、粗矮的殘廢人。後用作顏色之黃。
象人仰面向天,腹部脹大,表示胸肚隆起、身材粗短的殘廢人(唐蘭、裘錫圭)。後用作顏色之黃。古人在大旱不雨時,有焚燒病人,冀求上天降雨的風俗,《左傳.僖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杜預注:「或以為尪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後又演變有曝曬病人的習慣,《禮記.檀弓下》即提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
」是「」的本字,《呂氏春秋.明理》高誘注:「尪,短仰者也。」《呂氏春秋.盡數》高誘注:「尪,突胸卬(仰)向疾也。」皆說明「」是胸腹隆起、身材粗短的病人。「」本義既為病人,亦可指疾病。傳世文獻中仍有訓「」為「」,如《爾雅.釋詁》:「黃,病也。」按「黃病」一詞早見於說文,《說文》:「疸,黃病也。」「」或指人肚中長蟲,因而肚子鼓脹。
甲骨文「」字象人腹脹之形,舊誤釋為「」,參見「」。後來甲骨文或於腹上加飾筆,金文亦作這種寫法,另於字上加從「」,以表示其仰天呼嘆之意(季旭昇)。
甲骨文多見「黃尹」一名,為商代舊臣,疑即「伊尹」,《合集》916正:「㞢(侑)于黃尹十伐、十牛。」意指用十個人牲、十隻牛來對伊尹進行侑祭。《書.君奭》:「成湯即受命,時則有若伊尹。」又用作顏色之「」,《合集》11167:「黃牛。」《易.遯》:「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脫。」
金文「」指黃色,曾白簠:「余擇其吉金黃鑪」,即我選擇堅固的青銅和黃色的金屬。「」又指人用以繫玉飾之帶,傳世典籍多寫作「」。毛公鼎:「朱巿(韍)、悤黃」,頌鼎:「易(賜)女(汝)玄衣、黹屯(純)、赤巿(韍)、朱黃」。《禮記.玉藻》:「三命赤韍蔥衡」,鄭玄注:「衡,佩玉之衡也。」唐蘭認為「」即指繫玉飾之帶,師𩛥鼎「朱黃」之「」加從「巿」,說明「」與絲織物有關,可證其說。又用作人名或國名。
戰國竹簡「」指顏色,《上博竹書三.周易》簡37:「畋獵晶(三)狐,得黃矢,貞吉」,意指田獵時能獲得三隻狐狸,能得到黃色的箭矢,貞問得吉兆。又用作地名,如《清華簡二.繫年》簡110:「晉簡公會諸侯,以與夫秦(差)王相見于黃池。」
」本指疾病,後來解作顏色之「」,有以為純屬假借。梁東漢則認為患黃病者多皮膚蠟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提到黃病的徵狀包括「腹大,上膚黃粗」,所以「」才由本義引申有黃色的意思,姑備一說。
《說文》:「黃,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从黃。」按許慎所述並非「」字本義。
甲骨文從「」,「」聲。金文從「广」,「」聲。「」象房屋之形,「广」象比「」簡單的建築(裘錫圭),「」的本義是大屋。引申為寬廣、廣大。
甲骨文從「」,「」聲。金文從「广」,「」聲。「」象房屋之形,「广」象比「」簡單的建築(裘錫圭),「」的本義是大屋。段玉裁認為「」的本義是四周沒有牆壁的大屋。《說文》:「廣,殿之大屋也。从广,黃聲。」段玉裁注:「殿謂堂無四壁……覆乎上者曰屋,無四壁而上有大覆蓋,其所通者宏遠矣,是曰廣。」姑備一說。
由大屋引申,「」可用來表現廣闊、廣大、增廣、推廣等義。
金文「」多從「广」,間或從「」,「」、「广」是「」的意符,皆象建築物,作為部件可以通用。後期金文或訛作從「」,「广」、「」形近,所以相混。「」是聲符。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除用作人名外,還表示大,班簋:「廣成氒(厥)工(功)」,表示大成其功業。《詩.小雅.六月》:「四牡脩廣」,毛亨傳:「廣,大也。」《廣雅.釋詁》:「廣,大也。」又表示範圍廣大,晉公盆:「廣𤔲(司)四方」,表示廣泛地治理四方。「廣伐」表示大規模、大範圍軍事進攻,多友鼎:「廣伐京𠂤(師)」。禹鼎:「噩侯馭方䢦(率)南淮尸(夷)、東尸(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至于歷內。」「廣啟」表示大大地啟迪、啟發。叔向父禹簋:「廣啟禹身」,士父鐘:「用廣啟士父身。」楊樹達則認為「廣啟」是大力佑助之意。又用作地名,「廣衍」在漢朝屬河西郡,在今內蒙準格爾旗西南。廣衍矛:「廣衍」。
戰國竹簡也表示大的範圍,《睡虎地.秦律十八種》簡98:「關市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長、廣夾(狹)必等。」
」後來又表示從東到西的距離,「」表示從南到北的距離。《說文》「」字下云:「南北曰袤,東西曰廣。」《睡虎地.秦律十八種》簡66:「布袤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
古書「廣袤」又作「廣輪」,表示土地的面積,《漢書.西域傳》:「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賈公彥疏:「馬融云:『東西為廣,南北為輪。』」
甲金文從「」,「」聲,疑本義是不流動的積水(馬敍倫)。
甲金文從「」,「」聲,疑本義是不流動的積水(馬敍倫)。《漢書.龔遂傳》:「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顏師古注:「積水曰潢。」《國語.周語下》:「猶塞川原而為潢汙也」,韋昭注:「大曰潢,小曰汙。」
」的本義是大片的積水,引申有深廣、寬闊、廣大等義。《荀子.王霸》「潢然兼覆之」,楊倞注:「潢與滉同,大水貌也。」《荀子.富國》「潢然兼覆之」,楊倞注:「潢與滉同。潢然,水大至之貌也。」《楚辭.九辯》「然潢洋而不可帶」,洪興祖補注:「潢,水深廣貌。」
金文表示大,師詢簋:「邦佑(有)潢辥」,「」即是「」,表示治理。全句是說使周邦得到大治(馬承源)。
《說文》:「潢,積水池。从水,黃聲。」鈕樹玉指出《韻會》所引的《說文》作「潢,積水也。」
金文、竹簡文字、小篆從「」,「」聲。本義是一種玉器,像璧的一半,內部和外部都呈半圓形。
金文、竹簡文字、小篆從「」,「」聲。本義是一種玉器,像璧的一半,內部和外部都呈半圓形。《說文》:「璜,半璧也。从玉,黃聲。」「」一般用作朝聘、祭祀、喪葬時的禮器,也用作裝飾品或貨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玄璜禮北方。」鄭玄注:「半璧曰璜。」
金文用作本義,五年召伯虎簋:「報婦氏帛束、璜。」「婦氏」是人名,「帛束」是布匹;全句指送布匹和玉器給婦氏。又用作人名,楚屈子赤角簠蓋:「楚屈子赤角媵中(仲)嬭璜飤𠤳。」「楚屈子赤角」和「仲嬭璜」都是人名,二人應是父女關係;「飤𠤳」是食器;即楚屈子赤角送飤𠤳給仲嬭璜作為陪嫁器物。
竹簡用作本義,《望山二號墓竹簡》簡50:「一雙璜」,指一對玉璜。
金文從「」,「」聲,金文通假作「」,古書中「」有嘉美之意,㝬簋:「簧黹朕心」,表示嘉美我心。《呂氏春秋.功名》:「缶醯黃蜹」,高誘注:「黃,美也。」(參張亞初)
」表示樂器中用以震動發聲的薄片,《說文》:「簧,笙中簧也。从竹黃聲。古者女媧作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