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4
(9)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7 99 B9
大五碼 CFDE 
倉頡碼 弓人竹弓水 
Matthews
漢語大字典 (一版)2760;(二版)2952  
康熙字典 712 
Unicode U+7679
GB2312  
四角號碼 1240.7 
頻序 A/B -- 
頻次 A/B -- 
普通話 b  p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5/5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1/1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5/5
其他
字例: 1/1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以足蹋夷艸。从𣥠从殳。《春秋傳》曰:癹夷蘊崇之。〔普活切〕 (38 / 32)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487 蒲撥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𣥠」,「𣥠」亦是聲符,「」象手持棍棒,全字表示用腳踐踏野草和用棍子除草。本義是打草、割草。
55 字

 詳解: 甲骨文從「」從「𣥠」,「𣥠」亦是聲符,「𣥠」從二背向的二「」,象兩隻伸開的腳掌,「」象手持棍棒,全字表示用腳踐踏野草和用棍子一類工具除草。本義是打草、割草。何琳儀認為是「」的初文。《說文》:「癹,以足蹋夷艸。从𣥠从殳。《春秋傳》曰:『癹夷蘊祟之。』」段玉裁注:「从癶,謂以足蹋夷也。从殳,殺之省也。」「」字用來表示除草,見於戰國晚期青川秦田律木牘:「正彊(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意謂修治邊疆田界,剪除田界上的野草。

  今天中國農郊地區仍保留着打草的習慣,農民常常在入冬前收割草料,為牲畜儲備糧食。陳英傑則認為「」字反映了除草踩秧的耕作方法,他指出至今四川農村的農民春天下水田「薅秧子」,稻秧成行,人捲褲腿赤腳在行間,即拄着棍,用腳將行間的雜草刮到兩邊(即稻秧的根部),這樣,既除了草,又壅了禾本(培土)。湖南華容縣有一句諺語:「腳腳捅到底,擔穀六斗米」,意指用腳給禾苗除草鬆土時,要用力踩進泥裏,這樣能使禾苗長勢好,將來可獲豐收,這叫做「擂禾」、「踩秧」、「挪田」等。

  金文「」亦從「𣥠」從「」,「」字一般從「」從「」,象手形的「」訛變為形近的「」或「」形(見發孫虜鼎、發孫虜鼎)。「」後作為「」字的聲符,六國官印「發弩」之「」通常假借「」字來表示(裘錫圭)。「」和「」字所從的「」最初皆不從「」,而從「」。從「」是後來的寫法。而楷書上所從之「」亦即二止(「𣥠」)線條化而成。

  甲金文用作人名,《合集》18239:「王乎(呼)癹」,意謂商王召喚癹。攻吳王姑發諸樊之弟劍:「工(攻)吳王姑癹(發)者(諸)反(樊)之弟」,指吳王姑發諸樊的弟弟。

  金文又用作國族名或姓氏,文獻作「」,發孫虜鼎:「癹(發)孫虜擇余吉金,自乍(作)飤鼑(鼎),永保用之。」「癹孫虜」是人名,全句意謂發孫虜選擇堅固的銅,鑄造了食用的鼎,永遠保用。《史記.封禪書》:「游水發根。」「游水」是縣名,「」是姓,「」是名。

  戰國竹簡假借為「」,《上博竹書六.競公瘧》簡5:「外內不癹(廢)」,指裏外都沒有荒廢。
878 字


相關漢字: ,𣥠,,,,,,,,,,,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用腳蹋除草
瀏覽次數: 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