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戟 |
|
UTF-8 | E6 88 9F |
---|---|
大五碼 | B475 |
倉頡碼 | 十十戈 |
Matthews | 487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407;(二版)1510 |
康熙字典 | 341 |
Unicode | U+621F | |
---|---|---|
GB2312 | 7410 | |
四角號碼 | 4345.0 | |
頻序 A/B | 4000 | 4520 |
頻次 A/B | 36 | 4 |
普通話 |
j![]()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𢧢 | 有枝兵也。从戈、倝。《周禮》:𢧢長丈六尺。讀若棘。【臣鉉等曰:倝非聲,義當从榦省。榦,枝也。】〔紀逆切〕 (266 / 266) | 戈 | 戟 |
形義通解 |
---|
略說: 金文從「戈」,「丯」聲,本義是一種古代兵器。 22 字 詳解: 金文從「戈」,「丯」聲,本義是一種古代兵器。原始的「戟」是「戈」和「矛」組合而成,長柄,頂端有直刃,兩旁各有橫刃,可以直刺和橫擊(《漢語大字典》)。山西長治出土的銅戟,都是「柲」(即兵器的柄)的頂端有尖「刺」,一器兼有刺、擊、勾、割之用(史樹青)。 金文有三種字形,第一種從「戈」,「丯」聲。第二種從「戈」,「各」聲。第三種從「倝」從「戈」,是戰國時秦國的文字,構形本義不明,徐鍇認為「倝」是聲符。「戈」是意符,表示「戟」是一種兵器。 金文第三種字形與小篆形同,作「𢧢」,為秦系文字。金文用作本義,表示戟,大良造鞅戟:「大良造鞅之造戟。」蔡侯朔戟:「蔡侯朔之用㦴(戟)。」《詩.秦風.無衣》:「脩我矛戟,與子偕作。」《左傳.襄公廿三年》︰「或以戟鉤之,斷肘而死。」 戰國竹簡除用作本義外,還通假作「仇」,《上博楚竹書.緇衣》簡10:「皮(彼)求我則,女(如)不我得,執我㦴㦴,亦不我力。」《詩.小雅.正月》:「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季旭昇依從鄭玄的注釋翻譯為:「君主請求我從政時,唯恐請不動我;等到我答應了,卻又不能信賴、重用我。」(《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按「仇」可理解為「仇匹」之「仇」,表示賢才良佐、輔助之臣。 古書「棘」、「戟」通假。《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注︰「棘,戟也」。參見「棘」。 《說文》:「𢧢,有枝兵也。从戈、倝。《周禮》:『𢧢,長丈六尺。』讀若棘。」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漢碑𢧢或省作戟。」段玉裁注:「戟為有枝之兵,則非若戈之平頭而亦非直刃,似木枝之衺出也。」 683 字 相關漢字: 戈,丯,矛,柲,刺,各,倝,𢧢,仇,棘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32 | 周p59 | ||||
李p188 | 何p227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古代武器名;刺激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戟」字下錄有17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折戟沉沙, 亡戟得矛, 劍戟森森, 戟指怒目, 提牌執戟… | (5/36)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綮, 鈒, 鋩, 鬚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halberd; combined spear and battle-ax |
v. | point at another and scold him; stimulate |

瀏覽次數: 11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