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夨 |
|
UTF-8 | E5 A4 A8 |
---|---|
大五碼 | |
倉頡碼 | 女大 |
Matthews | 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524;(二版)563 |
康熙字典 | 176 |
Unicode | U+5928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
頻序 A/B | -- |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z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其他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夨 | 傾頭也。从大,象形。凡夨之屬皆从夨。〔阻力切〕 (213 / 213) | 夨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夨」甲金文從「大」,象人頭部向左或右傾側之形。本義是傾側。「夨」古有兩個音,除了讀作「昃」,表示傾側外,柳詒徵認為「夨」古讀作「華」,象人形,是「華」的初文,本義是中國人。 87 字 詳解: 「夨」甲金文從「大」,象人頭部向左或右傾側之形。本義是傾側。「夨」古有兩個音,除了讀作「昃」,表示傾側外,柳詒徵認為「夨」古讀作「華」,象人形,是「華」的初文,本義是中國人。《說文》:「夨,傾頭也。从大,象形。凡夨之屬皆从夨。」段玉裁注:「夨象頭傾,因以爲凡傾之偁。」 甲骨文或從「大」從圓圈,圓圈象人頭,或疑是「口」的象形。柳詒徵認為「夨」、「吳」本一字,是「華」的初文,「吳」、「華」古音相近,象畫出人形的頭與手足,與「大」字形近。本義是中國之人。因為「吳」又寫作「虞」,虞夏二代之名後世用來稱呼中國人。《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虞夏」即「華夏」。 按柳詒徵的說法在語音上有其根據,但是為甚麼用側頭的人形來表示華人,仍存疑。 「吳」的古文字又作「㕦」,《廣韻》「㕦」字音「胡化切」,與「華」同音。在「夨」的人形上加「口」,寫作「㕦」之形,可能就是喧嘩的「嘩」的初文。故「吳」字的本義是喧嘩、大聲說話。 甲骨文用為殷先王名,是殷人的祭祀對象,《合集》21110:「尞(燎)岳、夨、山」,表示對岳、夨、山進行燎祭。趙誠認為「王夨」即「王亥」。金文用作人名。夨王方鼎蓋:「夨王乍(作)寶尊貞(鼎)」。又讀作「虞」,叔夨方鼎的「叔夨(虞)」,即晉國第一代君主唐叔虞。可見在上古,「夨」應有與「吳」、「虞」相似之音(李伯謙)。 567 字 相關漢字: 大,昃,華,口,吳,虞,㕦,嘩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18 | 周p34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man with head inclined towards one side (arch.) |
瀏覽次數: 4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