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龏 |
|
UTF-8 | E9 BE 8F |
---|---|
大五碼 | |
倉頡碼 | 卜心廿 |
Matthews | 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4804;(二版)5121 |
康熙字典 | 1465 |
Unicode | U+9F8F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
頻序 A/B | -- |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g![]()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龏 | 慤也。从廾,龍聲。〔紀庸切〕 (59 / 54) | 廾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從「龍」從「廾」(同「𠬞」),象雙手捧奉龍形。「龍」、「廾」皆為聲符,讀作「恭」,表示恭敬。 50 字 詳解: 甲、金文從「龍」從「廾」(同「𠬞」),象雙手捧奉龍形。「龍」、「廾」皆為聲符,讀作「恭」,表示恭敬。後期金文或加「兄」旁,亦為標聲(孫常叙)。「龏」是「龔」的古字,與「恭」音義同,表示恭敬。西漢以後始見從「共」聲的「龔」字。 甲骨文用作地名、人名、神祖名。金文除用作人名、地名外,用與「恭」同。一,表示恭敬,秦公簋:「嚴龏夤天命」,《尚書.無逸》:「嚴恭寅天命」。二,指周恭王,趞曹鼎:「龏王才(在)周新宮」。「龏王」,典籍作「共王」或「恭王」。 戰國晚竹簡「龏」亦同「恭」,《上博竹書一.緇衣》:「吾大夫龏(恭)且儉」。《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龏(恭)敬多讓」。「龏」、「恭」音義皆同,徐同柏認為「龏、恭,古今字」。此外,「龏」又與「共」通用。《郭店簡.緇衣》:「情(靖)共尔(爾)立(位)」,上博本作「龏」。《玉篇》「龔,今作供。」參見「共」、「供」、「龔」、「恭」。 《說文》:「龏,慤也。从廾龍聲。」段玉裁注:「〈心部〉曰:愨,謹也。此與心部『恭』音義同。按紀庸,似從廾得聲。」 448 字 相關漢字: 龍,廾,𠬞,恭,兄,龔,共,供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 | 周 | ||||
李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同「龔」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hold in veneration; behold with respect |
瀏覽次數: 2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