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尸 (主部件) 共 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6
漢字部件金文形義通解
甲金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本義是坐。《論語.鄉黨》:「寢不尸」,即睡覺時不坐。
」的字形本義有三說,一說象人高坐(李孝定),如坐在几上;一說象人屈膝坐在地上(沈培);一說象人蹲踞(徐中舒)。按首二說較佳。
古人的「」相當於今天的跪坐,而比起跪坐、蹲着,屁股着地的坐姿較為舒適。查古代祭祀時,生者因不忍見至親之不在,乃以活人「」代表死者接受祭禮,甚至享用祭品,如《儀禮.士虞禮》:「尸飯」。「」受到尊敬和優待,故讓尸在祭祀時屈膝坐在几上或地上。因為只有尸才能這樣坐,所以以坐姿來指稱「」的職稱。
」除了要坐着,還要站立。古書有「坐尸」、「尸坐」,與「立尸」相對,《禮記.禮器》:「周坐尸」、「夏立尸」、「殷坐尸」。《白虎通》:「座尸而食之」,表示使尸有座位而被喂食。「」是坐具,似可側證「」象人坐在凳上。
」又可指代表死者的「神主牌」,古代「載尸以行」就是指持着神主牌巡行(見《史記‧龜策列傳》),後世仍由嫡親持「神主牌」進行祭祀。戰國竹簡即加從「」為意符,「」象神主牌位,注意此字形未有用作神主牌。參見「」。
甲骨文通假作「」,方國名,《合集》6459:「正(征)尸(夷)」,表示攻打夷方。又可借指來自尸方即夷方的人牲。《合集》828:「用十尸(夷)于丁,卯一牛。」表示用十個來自夷方的人牲來祭祖先丁,宰殺一頭牛。金文也通讀作「」,表示蠻夷。㝬鐘:「南尸(夷)、東尸(夷)具視,廿又六邦。」
金文「」又可當動詞用,表示扮演「」(代表死者的活人)的角色,夷伯簋:「尸伯尸于西宮」,表示尸伯在西宮擔任尸。《詩.召南.采藏》:「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引申之,可解作「執掌」或「佔據」名位,如「尸職」、「尸祿」、「尸位素餐」等。
戰國竹簡表示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上博竹書六.平王問鄭壽》簡1:「尸廟」,即「有尸之廟」,強調是有「」參加祭祀的廟(沈培)。
又古代除可由「尸祝」主祭外,也有由死者嫡親充當「」的習俗,《禮記.曲禮》有:「孫可以為王父尸」之說,及《儀禮.特牲禮》注:「尸,所祭者之孫也。祖之尸則主人乃宗子」等,都是明證。
今人一般以為「」乃「」的簡體字,可以補充的是,「」本為繁體字,屍體的「」古借「」來表示,後來才加「」為聲符分化出「」專門表示遺體。參見「」。
《說文》:「尸,陳也。象臥之形。凡尸之屬皆从尸。」
西周金文從「广」或「」從「」,象人立於屋宇之下,戰國以後,從「」,「」聲,本義是居住,居留。
金文「」有兩字形,一種出現在西周,從「广」或「」從「」,象人立於屋宇之下,與《汗簡》古文相同,金文表示周王臨時駐留之所。蔡簋:「王在淢㡴」。
另一種出現於戰國以後,從「」,「」聲,「」象人形。金文用作姓氏、人名,九年呂不韋戟:「東工守文居」。又用作地名。鄂君啟車節:「居鄵(巢)」。
戰國竹簡和漢帛書「」、「」可通,《郭店楚簡.老子丙》:「戰勝則以喪禮居之」,今本和漢帛書《老子》「」作「」。
《說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踞,俗居从足。」段玉裁注:「說文有凥,有居。凥,處也。从尸得几而止,凡今人居處字古衹作凥處。居,蹲也。凡今人蹲踞字古衹作居。」又云:「今字用蹲居字爲凥處字。而凥字廢矣。又别製踞字爲蹲居字,而居之本義廢矣。」
」字甲骨文從人,字下數點「」象人遺下的大便形。
」《說文》作「𦳊」,從艸從「𡇒」,表示糞便。胡厚宣認為小篆「𦳊」字所從「𡇒」中之「」,與「」金文小篆所從「𡇒」中之「」、「」甲骨文所從數點相同,其字形似「」而非「」,其實是由象糞便之形的數點演變而來。按「」中數點當象穀食,而「𦳊」、「」所從數點象大便,後來隸變成「」。
卜辭常見「屎有田」,即施糞於田之意,徐中舒從之。裘錫圭讀作「」、「」;姚孝遂隸定此字作「尸少」(另參沈建華),認為與農作有關。現暫從前說。
金文方面,陳侯因[次月]敦有一字形,從尸從米,「」、「」形近,皆象側面之人形。高鴻縉認為與甲骨文「」同字,象人遺屎形,金文始訛為從「」。李家浩指出,金文「」字通假為「」,表示繼承,陳侯因[次月]敦:「屎(纂)嗣𧻚(桓)文」,意謂繼承齊桓公的文德。
《說文》:「𦳊,糞也。从艸,胃省。」段玉裁注:「《左氏傳》、《史記》假借矢字為之。官溥說:『糞』字之上似米而非米者,矢字。是漢人多用矢也。」參見「」、「𦳊」、「」、「」。
此外,屎又通作「」,表示呻吟。《玉篇.尸部》:「屎,呻也。」《詩.大雅.板》:「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毛傳:「殿屎,呻吟也。」參見「」、「」。
此字雖極俚俗,但《莊子.知北遊》篇中,亦有「道在屎溺」一語;又《漢書.天文志》有「天屎星」。漢代「」多通假作「」,如《史記‧廉頗傳》便曾記載有人因受賄而造謠指廉頗一飯「三遺矢」云云。參見「」。
」從「」(象蹲坐的人)從「」(象兵器),本義疑為受傷,是「夷傷」之「」的初文(何琳儀)。引申為堅硬、遲緩等義。後來堅硬義借「」來表示,遲緩義作「」。
甲金文、竹簡皆從「」從「」,金文從「」從「」(「」與「」的分別在於「」之豎劃彎曲,「」中間之豎劃平直。金文「」皆從「」,只有此鼎字形從「」),「」、「」皆是聲符,「」象蹲坐人形,「」為鐮刀類工具,「」象兵器,構形初義不明,一說會受傷之意,「」是「夷傷」之「」的初文(參何琳儀)。受傷便行動遲緩,故引申為滯留、遲緩之義,後來加上「」旁,另造「」字專門表示慢慢行走之義,引申為緩慢、晚、久等義。刀是利器,故「」有堅硬之義,《字彙.尸部》:「屖,堅也。《漢(書).馮奉世傳》:『器不屖利』。」「」的堅硬義後借「」來表示。《玉篇.尸部》:「屖,先帝切。今作栖,亦作犀。」「」是遲到的「」的本字,後世寫作「」,是把「」改換為「」,作為「」的聲符。許慎認為「」表示棲遲,即游玩和休憩,又表示滯留不進。《說文》:「屖,屖遟也。从尸,辛聲。」段玉裁注:「《玉篇》曰:『屖今作栖』,然則屖遟,卽陳風之棲遟也。《毛傳》曰:『棲遟,遊息也。』」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屖與西同音,棲即西之或體,故屖、棲通用。」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明。金文「」是「」的古字,表示緩慢、悠閒,王孫鐘:「㝬(舒)屖(遟)」,郭沫若曰:「『㝬屖』音讀當如舒遟」,按「舒遟」即「舒遲」,表示從容不迫之貌。《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遟」,孔穎達疏:「舒遟,閑雅也。」令狐君壺:「屖(遟)屖(遟)康盄(叔)」,「屖屖」相當於「遲遲」,表示從容不迫、嫻靜文雅的樣子。全句意指從容閒雅的康叔。《禮記.孔子閒居》:「威儀遲遲。」戰國竹簡「」亦表示緩慢,《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2:「《訟(頌)》,坪(平)德也。多言後,丌(其)樂安而屖(遲),丌(其)訶(歌)紳而易,丌(其)思深而遠,至矣﹗」意謂《詩經》裏的《頌》詩的內容都有平正的德性,常常提到後裔、後世,它的音樂安詳而緩慢,它的歌聲平易而和緩,它的思慮深邃而幽遠,真是達到極致了(參季旭昇)。
戰國竹簡又通假為「」、「」,《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21-22:「《詩》於又(有)之,曰:『幾(豈、愷、凱)屖(弟、悌)君子,民之父母。』此所以爲和於邦。」傳世本《毛詩.大雅.泂酌》作「豈弟君子,民之父母。」「豈弟」、「愷悌」是和樂平易的樣子,全句意謂《詩經》說過:安樂平和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金文「」又用作人名;又通作「」,用作樂律名,曾侯樂律鐘:「屖(夷)則」,《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夷則,歌小呂」,鄭玄注:「夷則,陽聲第五,小呂與之合。」「夷則」是十二律之一,陰律六為呂,陽律六為律;「夷則」為陽律的第五律,律呂相配居第九(漢語大詞典)。
軟弱、懦弱、弱小解。
金文從「」從三「」,構形初義不明,一說從三子表示多人,多人在屋下,故義為迮迫(楊樹達)。按「」象人形,並非屋之象形。金文用作人名和地名,廟孱鼎:「廟孱乍(作)鼎。」孱陵矛:「孱陵」,孱陵,縣名,漢屬武陵郡,故地在今湖北省公安縣西南(參金文形義通解)。
《說文》:「孱,迮也。一曰呻吟也。从孨在尸下。」
金文從「」從「𠂤」,後來又增加了意符「」。《說文》小篆便是繼承了這種字形。《說文》或體作「𦞠」,從「」,「」聲。另一個或體作「𩪡」,從「」,「殿」聲。又可寫作「」,從「」,「殿」聲,為後世沿用。本義是臀部。
金文從「」從「𠂤」,後來又增加了意符「」。「𠂤」形或訛為「」形或「」形。(劉釗)曾侯乙墓竹簡的字形和《說文》小篆便是繼承了這種字形。《說文》:「𡱂,髀也。从尸,下丌居几。𦞠,𡱂或从肉、隼。𩪡,𡱂或从骨,殿聲。」
《說文》或體作「𦞠」,從「」,「」聲。字形見於戰國楚系與秦系文字,以及漢初馬王堆帛書。其實《說文》另有「」字,從「」,「」聲。「」本為「」的分化字,「𦞠」和「」是重出字。參見「」。
另一個或體作「𩪡」,從「」,「殿」聲。又可寫作「」,從「」,「殿」聲。「」和「」是義近形符。「」的字形見於隸書,後世沿用。
」的本義是臀部。例如《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第3行:「脽痛,產寺(痔)。」意謂臀部疼痛,長了痔瘡。
金文用為人名,如十七年丞相啟狀戈:「庫𦞠。」又讀為「殿」,表示後軍,如史密簋:「史密右率族人、釐(萊)白(伯)、僰、[尸𠂤](𡱒)周伐長必。」表示史密率領族人和萊、僰兩國軍隊作為後軍,跟在周朝軍隊的後邊攻伐長必。(劉釗)
甲骨文另有從「」從◎的字形,一說應釋為「」,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