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屮 (主部件) 共 11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屮 | 據後來的用法,「屮」似乎只適用於草類,而不適用於木類。然而,甲骨文似不太區別「屮」、「艸」及「木」三種偏旁,因此三者交替使用的情況經常出現。例如「囿」字既有從「屮」,亦有從「木」,參見「囿」。 甲骨文「屮」疑用作祭名,《合集》27218:「新鬯屮且乙。」劉興隆以為大意是用新釀的香酒向祖乙舉行草祭。另「屮」亦見於《合集》19811正:「巫屮至𤉲(燎)隹」,其用意不詳。 金文用作人名,屮乍從彝盉:「屮乍(作)從彝。」 戰國文字用作本義,同「草」,《郭店簡.六德》簡12:「唯(雖)才(在)屮(草)茆(茅)之中。」 | ||||||||||||||||||||||||||||
生 | 早期金文承甲骨文之構形,後於「屮」下加一點作飾筆,後又變一點為一橫,於是「屮」下之「一」變為「土」。小篆構形取義大體相同,仍不失「屮」自土地上生出之意象。《說文》:「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許慎訓生為「進也」,當為引申義。 甲骨文指生育,《合集》34078:「其𠦪(禱)生于高匕(妣)丙」,指向高妣丙祈求生育。另甲骨文有「生月」一詞,與「茲月」相對,指下月。《合集》8648正:「生月多雨。」字又用作形容詞,指活生生的、鮮活的,《合集》116正:「乎(呼)取生芻鳥。」《合集》10270:「其隻(獲)生鹿。」另,甲骨文有「多生」一詞,讀作「多姓」,與經典所謂「百姓」同。一說以為「多生」應讀作「多甥」,指周室的宗子,可備一說。 金文「生」指生育,叔尸鐘:「而[食成]公之女,𩁹(粵)生弔(叔)尸」,「粵」為發語詞,全句指[食成]公之女誕下叔尸。又指發生,中山王方壺:「隹(唯)逆生禍,隹(唯)順生福。」又指有生命的,中方鼎:「王乎(呼)歸(饋)生鳳于王」,指王命令人把活生生的鳳鳥送給王。《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於子產,子產使人畜之池。」另字於用於月相名,豐卣:「隹(唯)六月既生霸乙卯。」又「生」指性命,蔡姞簋:「彌氒(厥)生霝(令)冬(終)」,「彌生」文獻作「彌性」,即有圓滿的生命,「令終」即是善終的意思。全句為一祈求圓滿生命之語。另「生」又可讀作「姓」,兮甲盤:「其隹(唯)我者(諸)侯百生(姓)。」 戰國文字「生」指生育,《清華簡二.繫年》:「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又指生存,與「死」相對,《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9:「此㠯(以)生不可奪志,死不可奪名。」 | ||||||||||||||||||||||||||||
折 |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7924:「才(在)折」。 金文表示折斷,虢季子白盤:「折首五百」,表示砍了五百人的頭。又表示閉口,毛公鼎:「母(毋)折緘」,即不要閉口不言,《孔子家語.賢君》:「忠士折口,逃罪不言」,王肅注:「折口,杜口」(于省吾)。 戰國竹簡通假為「哲」,表示賢能,《清華簡一.皇門》簡2:「昔才(在)二又(有)或(國)之折(哲)王」,意謂以往夏、商二朝聰慧賢能的君王。又通假為「制」,《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4:「折(制)以型」,表示用刑罰來制裁人民。 《說文》:「𣂚,斷也。从斤斷艸。譚長說:𣂹,籀文𣂚,从艸在仌中,仌寒故折。折,篆文𣂚从手。」 | ||||||||||||||||||||||||||||
省 | 一說「省」象視察草木之形,本義是視察(季旭昇)。《說文》:「省,視也。从眉省,从屮。𡮀,古文从少从囧。」段玉裁注:「省者,察也。」一說「省」象眼睛省察時目光四射之形(商承祚),但所謂的目光只作向上射之形,此二說皆無實據。學者或認為甲骨文及早期金文所從之「屮」乃「生」字,只是下橫畫與「目」共用筆畫。 甲金文表示巡視、視察,宗周鐘:「王肈遹省文武」。又通假為「生」,揚簋:「隹九月既省(生)霸庚寅」。又用作人名。 | ||||||||||||||||||||||||||||
敖 | 典籍中「敖」表示出游,後作「遨」。《說文.放部》:「敖,出游也。從出從放。」《說文.出部》:「游也。從出從放。」段玉裁注:「從放,取放浪之意。」《說文通訓定聲》:「敖,俗字作遨。」《詩.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參見「遨」。 | ||||||||||||||||||||||||||||
茀 | 從草盛引申,「茀」可表示除草,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艸多塞道謂之茀,反之則除艸亦謂之茀。《詩.大雅.生民》:『茀厥豐草。』毛傳云:『茀,治也。』」「茀厥豐草」即除去豐茂的荒草。 金文、侯馬盟書、秦印皆用作人名,十二年邦司寇矛:「邦司寇野茀」,「司寇」是官名,掌管刑獄、糾察等司法事宜。全句意謂國家的司寇名叫野茀。《秦印文字彙編》頁14:「駱茀」。 秦印又用作姓氏,《秦印文字彙編》頁14:「茀欬」。《姓氏考略》:「音『弼』。」《古今姓書辨證》:「齊宣王時有作履者,茀氏。姓書云:『茀翰胡之後。』」意謂齊宣王時有姓茀的造鞋工匠,他是茀翰胡的後人。「茀翰胡」是春秋時期晉國的臣子,是晉景公時大夫郤至的車子上陪乘在右邊的武士。古時「茀」與「佛」相通,《論語》「佛肸」,《漢書.古今人表》作「茀肸」。 漢帛書表示強盛之貌,《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18行:「茀茀陽陽,因民之力。」意謂(國家)昌盛安和,憑借人民的力量。「茀茀陽陽」即古書的「㪍㪍陽陽」,《淮南子.時則》:「㪍㪍陽陽,唯德是行,養長化育,萬物蕃昌。」意謂(秤杆作為法度,)旺盛而溫和,施行道德,生長養育,使萬物繁衍昌盛。 「茀」又表示車上的遮蔽物,用來遮掩婦人的容顏,其材料多為竹席,遮蔽車廂。《詩.衛風.碩人》:「翟茀以朝」,孔穎達疏:「茀,車蔽也。婦人乘車不露見,車之前後設障以自隱蔽謂之茀。」「簟茀」即遮蔽車廂的竹席,古文字「簟茀」的「茀」字借「弼」字來表示,參見「弼」。 「茀」又通假為「福」,《詩.大雅.卷阿》:「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鄭玄箋:「茀,福。」全句意謂你獲得的生命真長久,你的福祿真豐厚。 「茀」又是彗星的別名,《穀梁傳.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孛之為言猶茀也。」《史記.天官書》:「星茀于河戍。」 司馬貞索隱:「茀,即孛星也。」參見「彗」。 「茀矢」是尾端繫上絲繩的箭。《周禮.夏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諸弋射。」鄭玄注:「茀矢,弩所用也。」 | ||||||||||||||||||||||||||||
茆 | 金文從「屮」,「卯」聲,「屮」與「艸」用作部件可以通用。金文用作人名。 「茆」小篆作「𦯆」,《說文》:「𦯆,鳧葵也。从艸戼聲。《詩》曰:『言采其𦯆。』」 | ||||||||||||||||||||||||||||
尌 | 羅振玉說:「樹之本誼為樹立,蓋植木為樹,引申之則凡樹他物使植立皆謂之樹。」《說文》:「尌,立也。从壴从寸,持之也。讀若駐。」段玉裁注:「今字通用樹爲之,樹行而尌廢矣。《周禮》注多用尌字。」 金文加從「豆」為聲符,「豆」上之「木」形省作「屮」,故從「木」從「豆」之形訛為「壴」,與「鼓」之初文「壴」字相混。由於「木」形訛為「屮」,故又於「尌」旁加注義符「木」作「樹」。 「又」形至秦簡、小篆作「寸」,古文字往往於「又」下加點成「寸」字。 金文用作姓,尌仲乍盤:「尌仲乍(作)盤。」《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尌木」,通讀作「樹」,表示樹木。 | ||||||||||||||||||||||||||||
疐 | 《說文》:「疐,礙不行也。从叀,引而止之也。叀者,如叀馬之鼻。从此與牽同意。」按古文字來看,許慎之說並不準確,「疐」字並不從「叀」。季旭昇認為,睡虎地秦簡「疐」字上部與「叀」的簡形接近,可能是《說文》誤以「疐」字從「叀」的原因。 「疐」字甲骨文用作地名,為商狩獵區,地在今河南省濟源一帶(李學勤)。如《合集》29022:「才(在)疐。」 金文用作人名。另又可讀作「柢」,表示根本的意思。如㝬𣪕:「乍(作)疐才(在)下」,意指在下為天下的根本。井人𡚬鐘:「疐處周室」,則是處于宗室的根本的意思。 秦代陶文中,「疐」用作人名。至於《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53:「刺其鼻不疐」,「疐」用作「嚏」,表示打噴嚏。 傳世文獻中「疐」字可解作停滯,如《廣韻》:「疐,頓也。」另「疐」又可解作顛躓,也寫作「躓」。《爾雅.釋言》:「疐,仆也。」王筠《說文釋例》:「叀部疐與足部躓同,『躓』下引《詩》『載躓其尾』,今本作疐。」又「疐」字亦用同「蒂」,指去掉瓜果的蒂,《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邢昺疏:「謂治棗李皆去其疐。」 | ||||||||||||||||||||||||||||
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