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金文部件分析
部件: 力 (主部件) 共 1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金文 | 形義通解 | |||||||||||||||||
---|---|---|---|---|---|---|---|---|---|---|---|---|---|---|---|---|---|---|---|---|
力 | 後來的「耜」便是由力形農具發展而成的,力形農具改窄尖為寬刃,就成為木耜了。此外,「耒」和「力」(包括後來的「耜」)是兩種不同的農具,「耒」下歧頭,「力」、「耜」下一刃,「耒」仿效樹枝式的農具,「耜」為仿效木棒式的農具(裘錫圭)。 甲骨文用作動詞,疑表示用耒耜翻土耕作。金文用義有二:一,表示力氣、力量,弔夷鐘:「靈力若虎,堇(勤)勞其政事。」《詩.邶風.簡兮》:「有力如虎,執轡如組。」二,表示功勞,中山王鼎:「寡人庸其德,嘉其力。」 《說文》:「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凡力之屬皆从力。」段玉裁注引作:「能禦大災。」說文釋形不確。 | |||||||||||||||||||
功 | 金文從「力」,「工」聲,與小篆形近。金文表示功勞,師艅尊:「王夜(掖)功,易(賜)師艅金」。記述周王獎掖師艅的功勞。馬王堆漢墓帛書表示功績、功勞,《馬王堆.老子甲本》:「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說文》:「功,以勞定國也。从力从工,工亦聲。」 | |||||||||||||||||||
加 | 《說文》則認為「加」是以言語誣衊他人之意。 金文用作人名外,表示嘉美、表彰,與「嘉」字用法相同,虢季子白盤:「王孔加(嘉)子白義」,表示王嘉美子白。 《說文》:「加,語相增加也。从力从口。」段玉裁改為「語相譄加也」,注云:「譄下曰:加也。誣下曰:加也。此云語相譄加也。知譄誣加三字同義矣。誣人曰譄:亦曰加。」 | |||||||||||||||||||
幼 | 按「幼」字造字本義未有定論。金文從「力」在「幺」之中,戰國中山國「幼」字從「子」,「幽」聲,屬於三晉系文字。 甲骨文用作人名、祭名。金文表示幼小、兒童,禹鼎:「勿遺壽幼」,表示老人和幼兒也不要遺漏。又表示年少,中山王鼎:「寡人幼[立重]」,「幼[立重]」讀作「幼沖」,表示中山王年幼。《書.大誥》:「洪惟我幼沖人」孔安國《傳》:「我幼童人」。《書.盤庚下》:「肆予沖人」,孔穎達《疏》:「沖、童聲相近,皆是幼小之名。」《漢書.叙傳》:「孝昭幼沖」,《後漢書.沖帝紀》李賢注:「幼少在位曰沖。」 《說文》:「幼,少也。从幺从力。」段玉裁注:「幼同幽,一作窈。」 | |||||||||||||||||||
劦 | 甲骨文表示協力,《合集》1:「劦田其受年」。「劦田」表示協力耕作。甲金文又用作祭名,表示協合之義,即大合祭之祫祭。此種祭祀在最後舉行,或同時聯合他種祀典一併舉行(董作賓、徐中舒)。《合集》33692:「甲子酒劦」。《屯南》:922「甲子卜,其酒,劦日、大乙,其[乇口]于且(祖)乙」。肆簋:「[劦口]日」。 | |||||||||||||||||||
男 | 甲骨文表示男服。金文亦表示男服,古爵名。令方彝:「侯、田(甸)、男」。《書.康誥》:「侯、甸、男、邦、采、衛。」孔傳:「男服去王城二千里。」又表示男子,齊侯盤:「男女無期」。又表示兒子,翏生盨:「百男百女千孫」,又用作人名,弔男父匜:「弔男父乍為霍姬賸(媵)它(匜)。」 《說文》:「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屬皆从男。」段玉裁注:「人長一丈,故曰丈夫。白虎通曰:『男,任也。任,功業也。』古男與任同音。」參見「任」。 | |||||||||||||||||||
勇 | 《說文》:「勇,气也。從力,甬聲。𢦨,勇或从戈用。恿,古文勇从心。」《玉篇》:「勇,果決也。」賈誼《新書.道術》:「持節不恐謂之勇,反勇為怯。」參見「甬」、「恿」。 | |||||||||||||||||||
勒 | 盠方尊「勒」字從「革」從「朿」,不從「力」,「朿」當是「棘」之省,用作「勒」的聲符。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馬銜。衛簋:「攸勒」。《詩.小雅.采芑》:「鉤膺䩦革」鄭玄箋:「䩦革,轡首垂也。」金文「攸勒」或寫作「鋚革」,即《詩經》的「䩦革」。「攸」、「䩦」、「鞗」本是古代馬轡首的銅飾,是連接繮繩和嚼子的小銅環,後引伸指「轡」,即馬繮繩(參漢語大字典)。參見「革」。 | |||||||||||||||||||
勛 | ||||||||||||||||||||
勝 | 秦系文字從「力」,「朕」聲,字形見於睡虎地秦簡和秦印,為《說文》小篆所本。本義是能承擔、勝任。《說文》:「勝,任也。从力,朕聲。」如《詩.商頌.玄鳥》:「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毛傳:「勝,任也。」《睡虎地秦簡.語書》簡6:「若弗智(知),是即不勝任、不智殹(也)。」 「勝」表示相當。如《國語.晉語》:「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韋昭注:「勝,當為稱。中不稱貌,情貌相違。」《論衡.案書》:「薄厚不相勝,華實不相副,則怒而降禍。」 「勝」又表示勝利。《爾雅.釋詁上》:「勝,克也。」如《孫子.虛實》:「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孟子.梁惠王上》:「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勝」表示勝過、超過。如《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郭店楚簡《老子乙本》簡15:「喿(燥)[乘力](勝)蒼(凔),青(清)清(靜)為天下定(正)。」今本《老子.四十五章》作「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勝」表示克制、制服。如《國語.晉語四》:「尊明勝患,智也;殺身贖國,忠也。」韋昭注:「勝,猶遏也。」《呂氏春秋.先己》:「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勝」表示盡、完。如《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勝」表示興盛。如《管子.治國》:「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素問.瘧論》:「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王冰注:「勝,謂強盛於彼之氣也。」 「勝」也形容事物優越、美好。如《荀子.彊國》:「其國塞險,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文心雕龍.隱秀》:「凡文集勝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勝」可特指優美的山水或古跡。如唐代柳宗元〈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北宋范仲淹〈覽秀亭詩〉:「南陽有絕勝,城下百花洲。」 「勝」還是古代婦女的首飾。《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也,蔽髮前為飾也。」如《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注:「勝,玉勝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顏師古注:「勝,婦人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暠然」表示潔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