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 |
|
UTF-8 | E5 B8 9D |
---|---|
大五碼 | ABD2 |
倉頡碼 | 卜月中月 |
Matthews | 6204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738;(二版)849 |
康熙字典 | 258 |
Unicode | U+5E1D | |
---|---|---|
GB2312 | 2159 | |
四角號碼 | 0022.7 | |
頻序 A/B | 667 | 660 |
頻次 A/B | 3547 | 1536 |
普通話 | d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帝 | 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都計切〕𢂇,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𠄞。𠄞,古文上字。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丄。 (7 / 1) | 丄 | 𢂇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象束綁柴薪的形狀,「帝」是「禘」的古字,指在郊外燒柴而祭,本義是一種燒柴的祭祀。後因「帝」借來表示上帝、天帝、皇帝,加「示」旁為「禘」字來表示禘祭的本義。 80 字 詳解: 甲金文象束綁柴薪的形狀,「帝」是「禘」的古字,指在郊外燒柴而祭,本義是一種燒柴的祭祀。後因「帝」借來表示上帝、天帝、皇帝,加「示」旁為「禘」字來表示禘祭的本義。 金文或於上部加一橫為飾筆,為小篆字形所本。 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14531:「帝(禘)于河」,表示對河神進行禘祭。又表示天帝,《合集》30388:「上帝」。 金文表示天帝,天亡簋:「上帝」,中山王方壺:「以卿(饗)上帝」。又表示君王,商鞅量:「皇帝」。又表示直系、嫡系,四祀𠨘其卣:「文武帝乙」,「帝乙」是直系商王。仲師父鼎:「皇且(祖)帝考」,「考」是先父,「帝考」是已去世的嫡系父親。 戰國文字也表示天帝,《詛楚文.湫淵》:「皇天上帝」。《清華簡.繫年》簡1:「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 《說文》:「禘,諦祭也。从示,帝聲。《周禮》曰:『五歲一諦。』」 《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𢂇,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𠄞。𠄞,古文上字。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丄。」 444 字 相關漢字: 禘,示,考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9 | 周p47 | |||||
李p215 | 何p5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帝」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胡天胡帝, 三皇五帝, 簡在帝心, 魯魚帝虎, 胡帝胡天… | (5/35)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傀, 黼, 匈, 扆, 影, 頊, 旒, 嫘, 嫫, 王, 皇, 祚, 顓, 煬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supreme ruler, ruler; emperor; god; deified being |
瀏覽次數: 6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