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斿 |
|
UTF-8 | E6 96 BF |
---|---|
大五碼 | CEEA |
倉頡碼 | 卜尸人弓木 |
Matthews | 7521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176;(二版)2332 |
康熙字典 | 410 |
Unicode | U+65BF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0824.7 | |
頻序 A/B | 5579 | 5422 |
頻次 A/B | 6 | -- |
普通話 | li yu |
小篆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從「㫃」從「子」,或不從「子」而從「人」,象小孩子執旌旗出行之形。本義為出遊,是「游」、「遊」的初文。 54 字 詳解: 甲金文從「㫃」從「子」或「人」,象小孩手執旗幟出遊,本義是出遊,引申為旅遊。東周金文於「斿」字增「彳」、「辵」、「水」,「遊」為遨遊之專字,「游」是表示在水中游。參見「遊」、「游」。字義分化後,「斿」用來表示古時旌旗末端直幅、飄帶一類的下垂飾物,可能因為這些下垂的穗帶隨風飄揚,有浮游之貌。 《說文》無收「斿」字,商承祚認為《說文》以「游」為旗之流者,借字也。旌旗之游應作「斿」,俗作「旒」。《玉篇》:「斿,旌旗之末垂者。或作游。」《集韻》:「旒,旌旗之旓。或作斿。」「斿」即旗幟上飄帶之類的裝飾物。 卜辭用為人名、地名。金文除用作人名外,表示出游,魚鼎匕:「出斿(游)水虫」。古代「虫」可表示一切生物,「水虫」可能泛指水中的生物。 漢帛書表示出游,《馬王堆帛書.養生方》第199行:「湯斿(游)於搖(瑤)臺」。「湯」指成湯,意謂成湯到瑤臺一游。 373 字 相關漢字: 㫃,子,人,游,遊,彳,辵,水,旒,虫,湯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黃p12 | 周p70 | |||||
李 | 何p7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遨遊 | |
黃 | 周 | |||||
李p216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斿」的異讀字 | |
黃 | 周p70 | |||||
李 | 何p82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同「旒」字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scallops along the lower edge of a flag (arch.); parade |
v. | to swim; to move or rove freely; to parade |
瀏覽次數: 3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