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翊 |
|
UTF-8 | E7 BF 8A |
---|---|
大五碼 | D6F6 |
倉頡碼 | 卜廿尸一一 |
Matthews | 3047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3346;(二版)3567 |
康熙字典 | 884 |
Unicode | U+7FCA | |
---|---|---|
GB2312 | 8120 | |
四角號碼 | 0712.0 | |
頻序 A/B | 3392 | 5422 |
頻次 A/B | 70 | -- |
普通話 |
y![]() |
小篆 | ||
---|---|---|
|
金文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翊 | 飛皃。从羽,立聲。〔與職切〕 (75 / 70) | 羽 | 翋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從「立」從「翼」,「立」、「翼」皆是聲符,本義疑為飛翔的樣子。又假借為翌日(即明天)的「翌」。 50 字 詳解: 甲骨文從「立」從「翼」,「立」、「翼」皆是聲符,本義疑為飛翔的樣子。《說文》:「翊(翋),飛皃。从羽,立聲。」段玉裁注:「〈漢郊祀歌〉:『神之來,泛翊翊,甘露降,慶雲集。』師古曰:『翊音弋入切,又音立。』按翊字本義本音僅見於此,經史多假爲昱字,以同立聲也。〈釋言〉曰:『翌,明也。』《尙書》五言『翌日』,皆訓明日;一言『翌室』,訓明室。天寶閒盡改爲『翼』。凡《尙書》『翼』字訓敬、訓輔,與訓明者溷同無別,自衞包始。漢、魏、晉、唐初皆有『翌日』無『翼日』。郭璞、玄應、李善引《尙書》皆作『翌日』。」 「翊」又作「翋」,表示飛的樣子,見於古書,《漢書.禮樂志》:「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慶雲集。」意謂神靈到來,飄揚空中,甘露降臨,五色雲彩聚集。《文選.左思〈吳都賦〉》:「䟃𧽼翋𦑶,若離若合者,相與騰躍乎莽䍚之野。」意謂奔走翱翔,時而分散,時而聚合,一起跳躍升騰在廣大的荒野。 因為「翊」、「翌」聲音相同,故「翊」又假借為翌日的「翌」,表示下一個。甲骨文表示下一個、次,《合集》37387:「翊(翌)日壬寅」,表示明天壬寅日。後世還借「昱」來表示明日之「翌」。 「翊」又通作「翼」,表示恭敬謹慎之貌。《漢書.禮樂志》:「四貉咸服,既畏茲威,惟慕純德,附而不驕,正心翊翊。」顏師古注:「言畏威懷德,皆來賓附,無敢驕怠,盡虔敬。」意謂四方外族皆臣服,敬畏天子之威,只嚮往純正之德,歸順而不驕傲怠慢,心正而恭敬。又表示翅膀,《太玄.堅》:「螽焚其翊,所憑喪也。」「螽」即「螽斯」,是蝗蟲的古稱,「蝗蟲」是「蚱蜢」變來的,「蚱蜢」內地稱「蟈蟈」,台灣俗稱「草螟仔」,廣東話稱「草蜢」、「草蜢仔」。意謂燒了蝗蟲的翅膀,它便失去了依靠。又表示輔佐,《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左內史更名左馮翊。」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翊,佐也。」《晉書.裴秀傳附裴頠》:「呂望翊周,蕭張佐漢。」意謂姜太公輔佐周朝,蕭何、張良輔佐漢朝。 803 字 相關漢字: 立,翼,翌,翋,昱,螽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31 | 周p135 | ||||
李p135 | 何p228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飛翔;輔助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翊」字下錄有4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flying |
v. | assist a ruler; respect |
瀏覽次數: 31564 |